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未来教育变革的五个趋势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但是信息技术会给教育哪些方面带来变革,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教育有着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分享了他对互联网与未来教育的看法,在她看来,教育现代化更多的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需要,互联网正在重构整个教育服务体系,但只有这种变革性的改变才是互联网+教育。陈丽认为,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首先学会连通主义,树立连通主义的知识观,建立有价值的信息源的连通。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互联网与未来教育》,为什么单独把互联网拿出来?很多人都把互联网当做一个媒介,觉得它是更广泛、更快速、更灵活的传递信息的媒介,但这个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中国启动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包括“教育信息化2.0”,教育现代化走到今天这个阶段,互联网对教育来说,不仅是媒介,也不仅是各类信息技术的载体和平台,它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空间,而这个空间,它将重构我们整个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互联网不仅带来了课堂教与学的革命,甚至整个教育的组织体系都将发生变化。

  潘云鹤院士曾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互联网是人类新的信息空间,过去人类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物理空间,一个是社会关系空间,而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人类未来是由三个信息空间支撑的生存环境,同样教育也将由三个空间来支撑。

  所以,原有的学校教育体系可能会因为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信息空间的出现而改变,这是组织体系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和学层面的改变。

  当然,在这个空间里面产生了新的知识生产的方式,产生了新的教和学,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的记录方式。现在看来,过去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原理,是本质,是哲学,我们很少对过程进行非常精准的描述。那是因为教和学的行为在过去难以数据化,往往都是经验性的,都是个体体验。

  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人类教育实践的行为,将第一次以数据的形式被全保留下来。这对我们用新的方法认识教育规律,精准的判断教育教学管理该怎么去做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机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这种变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已经讲到。很多人认为“教育信息化2.0”就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VR、AR。其实远远不是,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用技术,信息化也不仅仅用技术,更多的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未来的信息时代的需要。

  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确立面向这个时代新的知识观,新的教育观,新的学习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个报告中还深刻阐释了,我们要对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习进行重新认识。过去我们认为原理是知识,后来说经验、信息也是知识,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也是知识。

  什么是学习?不只是在学校里面接受老师指导下的学习是学习,非正式的学习,工作场合的学习,对人类来说都是学习。所以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政府买单的公共服务是教育,可能终身学习乃至于在社区,乃至于个体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的学习,也是学习,也是教育。

  我认为教育变革的成败、快慢,不仅仅关乎手段、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理念,我们对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认识的是否深刻。进而,我们的实践才能真正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思维去推动这样一场变革。

  举一个知识观的例子。我们一直认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遵循这样的规律:有一些人创造和发现了知识,知识是客观的,教师这个群体就是负责把知识传播给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静态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进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领域知识是动态的,而知识的生成不再是某个个体或者精英团体的实验室,它是大量草根智慧的聚集,是群体的智慧汇聚,而且这个知识不停的在变,不断地更新,这就是变革阶段人类产生的一类新知识,这类新的知识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是群体智慧汇聚生成的。什么领域是这样的?教育改革领域就是这样。

  我们一起摸索让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没有人能清晰地描绘所有的路径,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场变革的探索者,也是这场变革创新经验的贡献者,这就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教育的经验是搭建一个平台,所有的人汇聚在这里相互交流,然后生成新的经验,而每个人都是知识的贡献者。

  像我这个学期新开了一门慕课,我的工作是搭一个台,把每天写的汇聚到一起,把路径给大家,叫连通主义,这个时代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连通是重要的学习。而教的过程,也不再是我把经验告诉你,而是汇聚大家的经验,让大家在这里成长。

  人的知识升值的方式,不再是找一个名师,由这个名师告诉你所有的一切,而在于你把自己的经验沉淀出来,跟别人碰撞,进一步深化你的经验,同时再去分享。

  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首先学会连通主义,树立连通主义的知识观,建立有价值的信息源的连通。我们实时的汇聚别人的经验,把自己的经验跟别人分享,我们需要时代的反思者、创新者、连通者共同来创新。这类学习,这类知识跟我们以前所理解的固化到书本上的知识很不一样,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第一个变化,线上线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原来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老师答疑的过程。原来的教学以“教”为主,现在今天的课堂以“习”为主,翻转课堂最大的改变是让老师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有足够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发展高阶段,这是根本问题。

  改变线上线下形式的融合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老师不用系统的传递那些知识,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学生的“习得”培养学生。教学是艺术,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特点,重要的是要更多地解放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第二个变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内涵已经不断的扩大。我们都知道数字资源共享,除了数字资源共享以外,互联网能够让人的资源共享,同时让物的资源共享,互联网不仅仅是传播资源,还有传播信息。

  我们在北京做了一个项目,通州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课后可以点播北京市所有老师给他做一对一的答疑,根据答疑的时间长短,教师的职称,学生打分给老师报酬。我们将这个项目称作“消费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核心是什么?让教师走网。

  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资源的唯一渠道,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除了学校的资源,还有在线的资源,还有全社会的资源,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把这些资源共享起来。

  第三个变化,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交互成为重要的教学交互形式,而不是师生交互,也不是学生交互。

  过去的教育面授的时候主要是师生交互,后来发展了学生混合式学习,更多的是增加了资源的交互。在今天,每个学生他事实上都在广泛的社会交互中发展。

  关于让不让学生上网,是最近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但无论你让不让,每一个孩子都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你无法预测的信息,这就是这个时代。社会交互成为所有人成长的重要的交互形式,无论老师、家长抑制还是鼓励,它存在,甚至社会交互对学生的影响大过课堂,大过学校。这就是这个时代。

  社会交互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因为彼此认识交互,而是学生跟大量的不认识的人有了思想的碰撞,他们可能形成了信息的汇聚,就是社会交互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了。对于连通主义在线的实践,是知识生成的过程,是集体的行为,同时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知识生成教学不再是一点对一点的行为,而是一点对多点的行为,是大量的自组织的行为。

  从学习过程而言,首先过去的教育理论把学习过程理解为线性系统的理论过时了,学习过程只是老师学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过时了。教和学的过程已经变成了复杂的系统,而且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自发的行为,整个社会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互联网带来的。

  第四个变化,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和个性化服务。未来的学校可以一个人一个课表,可以利用多维数据的联动来帮助决策。例如现在二胎放开之后,怎么确定中小学学位的事情;例如可以基于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精细的诊断,个性化的推送。

  大数据让人类第一次可以精准的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第一次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教育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开始对教育专门设代码,鼓励科学家一起用科学的新方法帮助教育,认清教育的规律,让教育能精准地实现个性化的支持。

  第五个变化,供给方式的变化。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需要供给侧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已经发生了。教育有没有过剩的过给?有!大量的精品课没人看的就是过剩。那我们怎么供给?在今天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看到碎片化,叫微课,我们看到了很多服务平台,大量的教育服务的主体不再是学校的老师,学校也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得基础教育服务的地方。

  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消费驱动,原来都是供给驱动。因为供给方式、文化等原因,我们其实对学生的关注严重不足。今天来看,我们仍然是供给驱动的,我们关注学习者,学习者用的资源就是好的学习资源,老师用的资源就是好的教学资源,不用的都是不好的。

  简单描述一下,互联网正在重构整个教育服务体系,这种变革性的改变才是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原有学校教育的组织体系有革命性变革的基于互联网的创新,简单把课搁到网上不是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互联网。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通,就是开放,所以未来教育是由互联网、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共同支撑的人类教育组织体系。

  所以未来的教育具有这样的四个特点:一个是充分的融合,各种充分的融合,包括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第二是技术丰富;第三是互联互通,这不仅仅是课程的资源互通,还包括信息的互通;第四,我们不再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模式,而是由管理走向制度,未来整个教育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都在发生变化。

  这是一场变革,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次人类变革的历史趋势,我们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学校未来可能是我们重要的教育组织体系,但是它不是学习者唯一获得学习帮助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校的改革,一定要从整个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视角来看我们应该怎么改。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推动教育现代化应该有的战略视角。当然战术上,我觉得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这个经验是我们人类探索中共同摸索出来的。

  我建议我们在推动主导教育改革的人都首先变成连通主义者,我开了很多课,但是不能给你足够的养分解决实践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跟有价值的信息源创新者建立广泛的联系,汇聚大家的经验,摸索未来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路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条路充满刺激和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的快速推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让未来的教育变得更好,谢谢大家。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11-13/5193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