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与德育实践谈谈对德育本质与特性的理解?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的发生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孤立地研究道德的本质、特性、结构是不能真正认识道德以及德性培养的。我认为,德育的实践观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而,德育构建的全部过程和内涵是它的广义的实践性。一、理论依据1、道德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最终以社会实践为其表现形式。人类道德规范也如此,个体的德性也如此。这是德育之所以本质为实践的根本基础。德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活动的。静止的德育需要动态的德育来强化它的效果。① 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起点。德育目标是对德育结果的预期规定,因而其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是品德的整体形成状态。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知、情、意)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践言了,才标志德育目标实现了。这说明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 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形式,德育实践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双方互为主客体关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确立和形成,双主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是学生经常性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德育活动,又有校外德育活动。德育实践活动是品德形成的根本基础。③ 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学生的品德素质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面临的生活情境中,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潜在的品性变为显性的德行,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来认识和评定其品德素质水平。同时,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认识个体品德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把认识理解的道德知识运用到道德实践中,不仅自身品德素质不能得到切实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只有把品德培养引向道德实践,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同时,德育实践也是克服学生言行不一现象的最好途径。因此,真实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品德形成和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2、 实践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且弥补课堂静止德育的不足。科学研究证明,实践活动能对一个人起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脑力和体魄,理性和情感,都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且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种种能力既持久、深刻而且高效。这几年,“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受到了挑战。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为智育而设计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培养品德。尽管教书也要育人,尽管课堂教学可以而且应当渗透德育,然而“渗透”不是“为主”,课堂教学上没时间也不可能为德育创设更好的情境,哪怕是以品德教育为主的教学式班会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我国古代教育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注重的就是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才能建立“治国、平天下”的功绩。这种把远大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二、现实依据1、开放多元的时代特点开放多元的社会形态使得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途径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如果我们还闭关自守,固守课堂教育一隅,我们势必落后于人,落后于形势,落后于教育规律,最终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也是德育工作的必须。2、复杂多变的学生思想当今社会变化复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信息的高度发达,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生理早熟。但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却滞后,免疫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给与指导、解答、帮助。要走进学生,就要和他们一起融入社会,参加实践,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否则,我们的德育不但脱离社会现实,而且脱离学生心灵,高费而低效。实践活动的德育形式,可以有效的实现德育双主体特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3、德育工作需要改革当前,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开展工作,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校外,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轻视德育,轻视社会实践,不仅影响学生品德的提高和发展,也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三、如何开展德育活动和实践(一)开展德育活动时体现以下三个特点:1、群众性: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与,至少在小组14人以上。2、体验型:尽可能的设计动态的、参与的、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活动方案。3、广泛性:尽可能避免单一的群体活动,要求师生互动、家长参与、外班外校人士参与。(二)班级德育活动课开展要求每次活动要求做到(填写一张统一的表格):a) 有设想(主题)b) 有设计(教案)c) 有动态过程(流程图)d) 有效应(宣传效应、教育效应)e) 有体会(学生感受、组织者总结)(三)营造大活动环境氛围学校工作计划中每学期要安排各种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这些活动,是营造全校大活动环境的有效保证,我们可以要求:1、 提倡级组、班级申报德育活动学校子课题。2、 一个学期,每个级组要组织至少两次大型(两个班以上学生人数参加)的学生群众性文体活动或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智力型的静态的除外);3、 各科组要按照安排完成与本学科有关的读书、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4、 团委学生会完成自己计划中的有关活动;5、 各班完成每月的德育专题教育;6、 学校大型的活动听从学校的统一安排,其他活动不与之冲突;活动有冲突时,应提前调整时间;三、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确保学生的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以及家庭的支持?如何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活动?在设备相对落后、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怎样因地制宜使用材料、制作课件或软件?如何开发适宜于自己学校实际的“德育活动课”形式? 可以预见,德育走出静态的课内形式,是迈出了走向德育本质的一大步。同时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必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并且作为切近的利益,也将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带来认识上的深化,从而从根本上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德智双馨的效果。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9-02-23/12587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