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展开全部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极大冲击,当我们走进用新课程理念打造的课堂,你会体验到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如何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给广大教师带来不少困惑。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呈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要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和谐融洽关系,通过教师与每个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根本性的调整与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这种教育必须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要素。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引导者,促进者,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要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要打破教师是主宰、是权威、打破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学习的思维定势;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所作为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是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要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当中只起到如何引导学生在舞台上如何更好的演出的作用,或者说只起到“导演”的作用吧。我想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做到三让:

  (1)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的难点重点由教师进行点拨;其它内容由学生自学、思考。教师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2)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小品、作题、演讲。让出讲台就让出了一片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天空;让出讲台就让出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出讲台就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就得以充分释放出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线)把发言权让给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这种大胆精神,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学生在发言过程会积极思考、认真准备,既锻炼了口才,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倾听学生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目前学生的个性都比较强,有自己的观点,要让他们即竞争又愉快合作,需要老师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才行,如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判断,从而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总之,课堂上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保持课堂“动中有节,乱中有序”既活而不乱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向,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变换,实行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等。目前的课堂实践中,开放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结构的开放性。开放教学结构,不在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严密和教学结构的完整,而是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效。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及教学内容。不墨守封闭课堂形态中教学活动的“预设教案——执行教案——完成教案”的千篇一律的流程。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从来没有最好的教学设计,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结构进行开放,会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从而也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既规定着学生如何学习,又决定着学生的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方法的开放必然带来对教学形式的开放。因而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根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况,要采取恰当的教学形式,如学生参与性活动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开放又总是伴随着教学手段的开放。它要求打破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性课堂与封闭性课堂是两种不同的课堂教学形态,因而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就必然会有所不同。在封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是按照教材的设定进行教学。而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活动”成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形式,为此教学内容就不能按照教材的规定固定不变,它可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和所实现目标的需要,做多方面的选择。如开展“讨论课”或进行“研究性学习”,就需要将教材的内容与课外的内容结合起来。另外,对教学内容的开放必然涉及到对教育内容的开放。它要求教师要从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政治的关怀,转变为除关怀思想和政治之外,更注重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怀、人生价值的关怀、自我个性的关怀、自我发展的关怀等。

  4、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所享有时间和空间是固定不变的,既按安排好的功课表在各自的教室上完每一节课,开放性的教学打破时空的界限,教学时间不在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教学空间也扩展到教室学校之外,走向学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树立大课堂观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以及进行更多的小组合作和交流,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新性得以张扬。

  5、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开放性的评价既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注重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教师在评价时要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及发展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仅仅是指传统认识上的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足够的能动活动,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是精心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和充分的活动时间,既能够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原有活动要求,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充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主动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如解决实际问题、搜集分析信息、发展情感、模拟或表演等课堂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政治小论文、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地思维参与中、在能动活动中,自己探索知识,交流体验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通过实践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培养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新课标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广泛联系。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课堂气氛。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进一步的学习,教师要立足课堂,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又要放眼课外,注重引导,延伸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既能促使学习精神状态形成高潮,又能有的放矢的有效地解决学生自己的思想问题。时代性是政治课的突出特点,把热点问题引入政治课堂,这种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教学有助于“内在的信息处理”。它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得以升华,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借以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为了开展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有一位老师开了一节《幸福是什么》的课。他带领学生到SOS儿童村,访问7号家庭的妈妈黄云。黄云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儿童村妈妈,她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自己对幸福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教师和采访小组的同学们收集了黄妈妈一家的有关资料、照片,制作成了课件。第二次课的时候,他首先声情并茂地向全班同学介绍了黄妈妈的有关情况,展示了有关资料,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然后提出:“如果有机会采访黄妈妈,围绕:‘幸福是什么,你将怎样向她提问?”,同学们分为学习小组进行研究讨论,设计出了采访提纲。这时,教师从幕后请出了已被邀请来接受采访的黄妈妈。黄妈妈的出现使课堂沸腾了,小组代表开始进行采访。访问黄妈妈“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职业?”、“您还这么年轻,您不想有自己的家,不想有自己的孩子吗?”、“在您现在的生活中,让您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您那么爱您的孩子,他们爱您吗?”、“您觉得什么是幸福?”……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他们关心的问题。黄妈妈深情而又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同学们被深深地打动了。采访结束了,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同学们充满真情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心灵经受了一次很好的洗礼。

  新课程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要求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同时达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应该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或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展开相关活动,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个多维和多层次的目标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是由纵向和横向的多个彼此相关的目标群构成。全面和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确立其目标系统,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步。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围绕三项主要目标实施:(1)教养目标: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能。(2)教育目标:即培养思想道德素质。(3)发展目标:即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及培养相关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学应树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本学科的综合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面对并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实施分类推进或分层教学,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和各成其才。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体系,所以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同时,新的课程更注重贴近学生生活,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教学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善于收集各种素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此外,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学体系中诸因素的资源优势,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几个基本特征是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民主性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和途径,综合性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只要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加强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际,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我们也一定能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

  相信科学,更好生活,美好未来2018-02-02采纳数:29585获赞数:197225

  展开全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 通过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来实现的,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立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变机械学习为 有意义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几年来,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 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探索,总结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四个基本点,即认知停靠点、情感激发点、思 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有意义学习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奥苏伯尔所说,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学习者头脑中应具有可以 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 念就是固定和栓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认知停靠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里主要是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什么叫知识?知识是人类从实践 活动中得来的,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 的,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 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 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 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从有意义学习角度来说,“实际事物”就是“文字符号”的停靠点。从哲学角度讲,这一停靠点解决的是 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的矛盾。教学中直观停靠点主要包括实物直观、图象直观、动作直观。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设置直观停靠点时,一定要在“停靠”上做文章,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直接为 教学服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识,而是“提炼浓缩”又“易于消化”的系统的、整体的知识 。任何知识都是整体网络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结,离开了网络,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奥苏伯尔所强烈反对把 有意义的材料以机械的方式来教,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从 而体现其有意义的价值。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 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 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 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 点。比如,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 就越高。

  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基于知识, 又高于知识,与知识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性。学科知识反映和蕴载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方法又产生和 发展学科知识。这便是设置思想方法停靠点的理论依据。由于思想方法高于知识,设置思想方法停靠点,就能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自觉的、高层次的。

  上面四种停靠点,有的是属于隐型的,有的是属于显型的;有的是属于直接型的,有的是属于间接型的。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第二个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激发和培 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 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总之,教师必须用 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首先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 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奔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

  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 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教师的情感还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只有把教书育人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而不仅仅当做职业 来从事,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就象演员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一样。

  总之,教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情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 最有力的因素。

  教材--知识本身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潜在因素,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把这种潜在因 素转化为现实因素:第一,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第二,要致 力于揭示教材知识的价值。

  学生什么时候更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呢?实践证明,当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己选择的 结果时,他们就会更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 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意义 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 的思维,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应该承认,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重视不够, 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成功的捷径,直接地消极接 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独立思考 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包办代替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显得顺顺当当,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 ,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必然昏昏懵懵,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另一大原因。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条 件和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 律、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

  第二,暴露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一般说来,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各种 各样的疑难,这些疑难既是学习的障碍,又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对于这些疑难的解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 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

  第三,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独立的思考过程中,常常能提出 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如能得到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感觉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 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展开思维,学生才能获得真知,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 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 流,才能创设一个和谐、详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 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心理交流的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架设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 世界和他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使教学能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心坎里去。

  语言是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 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教师应有意 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 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意向。从 有意义学习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 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 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的结合点便是课堂教学的高潮点,此时,学生的感知、 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异常活跃,并达到协调状态,产生了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凝重的审美体验。教学高 潮带来的愉悦,不是纯粹视觉、听觉等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智力上希望得到满足的高层次的快乐,是 自我实现的激动人心的时刻。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20-02-12/19401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