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影响2000字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探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一表述,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及于学生本体的教育,或者说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明确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向人的本体的回归

  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它首先是把人看作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这就区别于传统的那种把儿童视为容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线性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体看成是完全可控的非生命体的教育。那种非生命性的教育,来源于工具传递性或技艺传递性的原始教育,而随着人的超工具功能的发展和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成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向生命回归,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它同时也表现着所有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

  研究表明,无论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就以作文教学而言,作文乃是人的内心活动的一种表述。但长期以来,作文被认为是外加之物,人们总是把作文当作学问来教,而这时,作文也就开始离开人的本体了。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最需要表达的、又最能表达的地方开始,形成自己的(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述的内核,并从这一内核出发,发展自己语言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语言的胚胎式发展,它本身就是具有活力的,具有效率的和具有享受性的。一旦感受到了它,学生的学习就完全改观,就会形成积极的、自由的甚至渴望的作文心态。我们就会看到并感受到孩子们悠扬的心籁和稚气的遐思。其他许多科目的学习也都说明,儿童一旦认为这种学习是有意义的,从中感触到其与自身生命发展的某种联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即儿童的天赋学习框架的重要特性,就是具有很强的同新知结合的欲望和潜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事情同儿童的情感相联系,其意义为儿童所体验,他们就会以十倍的热情和敏锐去获得它.儿童的人格建树、思维发展、知识形成,几乎都是在这种生命呼唤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我们的整个教育理想,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

  教育产生劳动能力,而这种劳动能力是由于被教育者的人格建树和智力发展而获致的。简言之,教育的生产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发展。在教育“生产”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受体,更是教育的予体。他是生产自己的知识的劳动力,从而是主要的生产力。学生用于学习的能量,不仅仅是用于信息的接收,更用于信息的以内化为特征的创建。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自己在生产着自己,学生是教育生产的直接现实。正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这种特殊生产的无形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真正的生产关系的潜隐性,使得学生仅仅被看成教育的对象,而他作为教育资源的地位,长期难于引起重视。素质教育把教育的目的与过程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就正确地反映了这一教育过程中的生产现实。

  教育可以带来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在这些发展中最有意义的是人自身的创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创新体现为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变化,人自身的创新应当是带有根本性的,带有主动因素的,不是那种维持式的新陈代谢。人自身的创新会带来一种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成为人是否产生了创新的一种自我检验或他人检验的方法之一。

  可以说,素质发展指的是人自身的创新,而人在自己的创新活动中创新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学生创新式地学习的原因。人在有很大自主性的创新的活动中,他的生命需要——自我实现获得满足。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中,学生的人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同时,学习的绩效也是令我们欣喜的。儿童们在这样的学习中成长得特别迅速,原因就是他们在创新的活动中得到了双重的变化——知识获得和身心的深层变北,而后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素质。素质的核心性变化之一,又在于精神生命的提升。

  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表现在感悟上,而感悟是人的生命开拓的重要标志和工作间。在我们的教育中,需要强调的不是连篇累牍的训练。这是因为,虽然在学习的某些环节上的确需要进行形式训练,但它不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为万物之灵,其实就是指人能够感悟事物。一般来说,训练是“教大于学”的行为,是被训练者受命于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规则的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仅仅依靠训练,不能获得人的自我创新。学生创新是“学大于教”的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

  从另一个角度讲,感悟有不同的层次,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感悟水平。就此而言,我们毕生都是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感悟。我们不断地提高感悟水平,就使得基础知识在我们头脑中越来越发挥了作用。

  感悟既然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科学挑战未知的前沿,文学努力去拓展真善美的疆界,社会学努力填补世间的缺憾,一切都说明感悟就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同训练相比,感悟具有无形的特征。所以,学校管理体系无法直接了解感悟的存在,相反,训练是确凿的有形的,学校管理体系和教师、家长很容易了解训练

  的状况,因之评价容易倾向于训练而忽视感悟。这种取向恰好与提高人的素质以及提高人的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的正确方向相左。

  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思想的时代。思想家可以引导我们思想,但不能代替我们的思想,思想的财富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思想才能享有。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

  人的生命拓展只有人自身才能最后完成。只有学生自己,才能使得教育效果落实到素质的层次。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终端。就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的操作体系是生本教育体系。所谓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以学生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的体系。过去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是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是一种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的体系,实践表明,这种体系难于适应“学大于教”的现代儿童的生存状况,它是我们的教育难于带来人自身的创新和拓展,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因由,正在受到冲击。新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下列的认识。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武师把打斗对象的力量也看作是自己的资源。当对手冲来,他顺势轻轻一拨,就把对手放倒了,这比那些与对象拼命对冲的人,不仅境界要高,而且省时省事又精明。就教育来说,自然,学生不是武打对手,而是工作对象,但我们从武术智慧中得到了启发:学生不仅是对象,更应当被看成是教育资源。自觉地利用这一被遗忘的资源,是否也能举重若轻呢?

  长期以来,师本教育体系总是把学生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甚至有害。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式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课室设备,而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学生资源视而不见。依靠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具有极大潜力。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其他的资源,最终必须同学生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效益。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既给了我们对学生的新理解,又使我们得以在最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资源的基础上,最经济地使用教育力量,把它集中到最必要的最有效的地方去。这种思路,当然是激动人心的。

  我们今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改革的指向,其实都是使学生这一过去被忽视的资源获得开发,能量得以发挥,所以,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我们今天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所在。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资源,是教育的新的境界。

  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我们曾经说过儿童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学习对他们原本是有兴趣的。一旦他们体察到了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不论是核物理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次中子时的激动,还是作家为新书的布局酝酿出创意时的喜悦,或是明星球员击中球门时的狂喜——这种兴奋的力量正是学习的动力。当然,学生更是教育教学的能量的所在。试想,由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同老师一起认识事物,别的不说,仅仅是用于学习的能量,就不知扩大了多少倍。这么巨大的能量,当然会成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的教育面貌的无可置疑的积极因素。

  学生不仅在动力和能量方面是重要的资源,更在信息方面有着作为自己的认识基础的资源。例如,过去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忽视学生的生活富矿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时,拥有的日常语言虽然还没有同文字结合起来,但由于中文的文字和语言包括方言的内在联系,这些已经掌握的语言就有可能成为学生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字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个依托,我们便可以把小学一年级的文字学习定位到“识别”层次上,从而大大减轻了学习文字的负担,并有可能在意义文块中大量识字。小学数学也是这样。当数学寓于儿童的游戏的时候,教师催促学生的种种努力,也就由学生自身的活动取代了。

  学生作为教育的资源,形态十分丰富。一个小的群体,对儿童个体来说,就是一个雏形小社会。正是由于这个小社会的存在,儿童得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在群体的作用下,个体的能量被激发。此外,还有学生群体带来的社会资源。学生联

  系着家长群,联系着社区,联系着各种网络和资料库。在师本教育体系下,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体系之下,这些资源都被开发出来。

  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是一种活性的资源。它像一般的物质性的资源那样会损耗销蚀,相反,它具有生生不已,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可以形象地认为,学生资源具有自身的加速器。

  在生本教育体系之下,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情感生成和智慧发展方面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这似乎可以同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物种发生的变化相类比,比如,在低压高真空的航天舱内的番茄获得丰收。所以在这里,我们也把学生的变化称为“变异”,来说明生本教育体系带来的新的教育生态。

  所谓教育生态,我们应把它看作是一种学生发展的条件系统或环境系统。克来因在谈到教育生态的重要性时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和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比较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的能力的发展。克来因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教育的或学习的生态问题。

  生本教育体系提供了学生受到的外部压力与他的内部动力相一致的学习生态。教育是限制与自由的统一。限制有两种,一种是与学生的内部动力相对立的,相碰撞的,另一种是与他的内部动力相一致的。罗杰斯认为,我们都像任何别的科学家一样,都会受一种彻底决定论的约束。每一个念头、情感或行动都是由先行的事态决定的。人的行为的事先决定论,这正是师本教育体系的特点,这同人的发展特征是相违背的。人只有处于对他开放的世界,才能显露自我,他的所有的敏感,所有的禀赋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体系同样要给人施加外部的限制和压力,但这种压力不在于改变学生内部的选择力,而在于保证他的内部选择力更为自由。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内部选择力是否非理性的,他的冲动,会否破坏自己和他人。我们说,人的本性基本上可以信赖。日本心理学家春山茂雄甚至认为,存在祖先脑,即右脑,只要促进右脑的活动,就能获得祖先的五十万年的内存启示,采取一种最合理的方法行事。而人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我们的防御使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种合理性,迷失了和浪费了这种合理性。我们的生本教育的实验正在证明,外部压力用于保证人的内部自由的实现,这样的开放生态,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我们的相关教育实验中,进行数学二十以内的加法学习时,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凑二十一点”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游戏规则,甚至熟悉到能够说出来,要学会数数,读数、写数,要分成一定的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儿童可以把游戏玩得很好。实践表明,给他们保证这种思考的自由的压力,是同学生要游戏的内部动力一致的。是他们的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哪个学生会对此抵制。

  游戏造成的学习生态,实际上是摆脱了说教和盲目评价造成的逆向压力。其实,游戏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获取特定的知识本身。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具体的计算、法则,永远是一种工具,是为思想所用的工具。而思想,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态才能形成。罗杰斯曾这样描述;当一个人体验到完善的自由时,他选择的道路在内部和外部的刺激的关系中是最经济的矢量。他认为,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处在开放的情景中),他就越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

  生本教育体系将使人处在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一致的生态环境之中。人的意识活动和机体的活动并不总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机体的活动先于意识活动,它远远超乎意识的分析与综合过程。良好的学习生态将把人的机体的这种敏锐的反应用于学习。然而,如果学习过程的防御和自由的关系紧张,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就会背道而驰。

  新的学习生态,将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生态。它实现了人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和谐,从而造成了最美好和强烈的情感。有许多“调皮”学生,他们甚至无心向学,对打游戏机等活动却十分投入。或许有人认为,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应当十分

  尽兴,乐不思蜀。然而实际上,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正规的学习,就是离开了他们这个时期的主流社会,他们的所为得不到家长、学校和同学的欢心。在所有欢乐之中,这永远是一个缺陷。产生缺陷的原因是课堂不屑于他们的活动。这样,他们就处在个人兴趣与以课堂为表征的社会规范要求的对立之中。我们过去总是采取迂回的办法,不敢触及核心课程,没有形成生本的课堂,就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生本教育的课堂,或者整个生本教育体系,则把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同一起来,使得学生乐而忘返的活动,恰好就是社会希望他们的:做班级游戏,做小课题研究,阅读,寻找资料,写自己最喜欢写的东西,演课堂剧,创作小小说,编谜语,编儿歌,开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进行小竞赛、观察实验,等等。学习生活如此丰富多彩,而且充满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精神。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使儿童的生命活动同社会需求统一起来,从而产生活跃的、共生或共振式的学习和教育生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更加精神振奋,更加自由开放,更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更乐于倾听新的思想。

  首先是独立的意识。今天比之于过去,儿童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了,他们更讲究科学民主了,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热爱着自己作为主人的、自己负责的那样一种自由学习的状态。很明显,儿童这种参与的、独立的意识,要求生本的教育。可以说,当前学校存在的学生无心向学、无心阅读、精神疲沓等等,在许多情形下,都是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对传统的就范式教育的逆反和批判。

  其次是今天儿童的知识比之于过去时代的儿童,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儿童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现代媒体的先进性,使得儿童接收信息更为快捷,更为广泛。在他们的既形成的知识面前,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们教者自己的知识是否与之匹配,更要考虑如何利用他们的知识,即利用如此良好的教育资源。

  再次,社会对儿童未来所提供的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需要创新,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这就需要从小就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过去我们追求一般的技巧和技能,然而,在机器取代人的相当大部分的精神劳动的时候,这些技巧和技能,变成了无用之物。举例说,计算机 (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关于运算能力的观念:现在无须花很多时间去培养学生笔算技能,而需要培养学生另一种能力,即近似计算的思考。现在,利用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省计算时间,而且不易出错,计算本身不再是障碍,学生如能掌握相应的策略就能解决问题。这就从根本上影响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思路。而且,事情要求我们日益从本质的层次上改变人,这就决定了只有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的活动,才能使教育的效能深入到如此复杂和如此内在的人的素质领域。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20-02-12/1940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头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