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计划科普作者瘦驼:知识分子理应过上更好的生活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100Points百人计划专访科普作者瘦驼

  100Points百人计划专访科普作者瘦驼。时代的确给所有想要吸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本身就是互联网的受益者。

  在热点频出的当下,每一种流行文化,每一篇爆款文章的背后,都反映出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这也是我们做“100 Points百人计划”的初衷。

  100 Points百人计划是凤凰网青年频道2017年推出的一个青年人物专访计划。在繁杂与剧变的时代中,百人计划以“人”为标识,去记录在岁月洪流中闪耀的2017年。在这个计划中,我们提取十个焦点领域,并在每个领域中选取十位有想法且把想法付诸实践、享受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的过程的“新享法”青年,跟他们聊聊当下的现象和变化,听他们对加速到来的未来的期待,以及身处变局之中的观点。我们相信,经由我们收录整理的100位青年的100个观点,将绘制成2017年的时代平面图,供后来者查询与回溯。

  二十天前,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像疾风一样刮进了人们的生活里,突然之间,“北京南城的土豪”就人均五套房在手,2000万人的生活强行被套上了妖魔化的外套。这并不只是一个切面,这是一种风向网络上的“分享”已经成为极低成本的输出行为,在这个庞大快速又低廉轻易的平台,你可以得到2000万北京人失真的生活讯息,也可以了解到像《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幸存以及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发生》这样真实有力的内容。

  我已经不太记得《十万个为什么》里都写过什么了,但也许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拜它所赐才对这个庞大的世界拥有表象而深刻的了解。今天人们如果渴望知道眼下的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甚少会把手伸向几百页厚的《十万个为什么》读本,我们打开电脑,把不解和欲望在网络上输出另一厢,人肉“十万个为什么”发现屏幕上蹦出的提示信息根本让他招架不住,在日均最高可达十几万条的提问里,在没有沙发电视只有一张单人钢架床和写字台的房间里,他写稿、进行远程工作,同时回复这堆几乎每一条都是以“为什么”打头的私信。

  这个每天在微博上被@了十几万次的账号,叫做“瘦驼”;他的一切身体力行,大概也是在提醒人们:与其幻想十万个为什么,不如乐享追求真理的过程。

  20年前,纸质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像儿童钙片一样突然成为家庭必需品,这一年,瘦驼第一次接触网络世界。

  20年后,信息时代的爆炸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自媒体的一夜开花却让人始料不及。市场一如既往在提供蛋糕与切刀,媒体人却更愿意称其为“温床”。近年来,科普媒体在温床上的圈地愈发可观,以36kr、虎嗅和果壳网为首的媒体公司频频现身。温床在滋养了大批媒体新血的同时,也滋生了没有出处的引用、全凭直觉的数据、不得而知的理论甚至模棱两可的三观正如那2000名“假装”在北京生活的人。

  有意思的是,果壳网成立那年,瘦驼还是一名在学校的生物老师,科普写作排在家常便饭与柴米油盐之后。儿子的出生让他放弃了当时“一眼能望到40年以后”的生活,正式成为“瘦驼”本人。

  瘦驼常年在实验室里耗掉的时间,为后来的科普写作提供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游刃有余。在某种程度上,浑水摸鱼的自媒体洪流已经出现了上层沸腾内部降温的现象,而像瘦驼一样在字里行间渗透实验室经历的科普作家,无疑是洪流中的釜底抽薪。

  他说科普写作是带着镣铐在跳舞,还说即使是科学本身也是需要包装和套路的他几乎是赶上了科普写作第一班车的人,他也是对科学感冒对生活免疫的人,更是声称将科学作为看清这个世界方法论的人。我们诚挚邀请果壳网科普主笔瘦驼先生一起聊聊:成为一个活的百科全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个社会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哪些变化催生了科普从业人员的壮大?为什么公众需要被科普?科普的意义是什么?科普写作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算是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给有想法的人回馈的红利吗?

  凤凰青年:我想先提一个很知乎的问题成为一个活的百科全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瘦驼:这应该是一个过誉,时代的确给所有想要吸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本身就是互联网的受益者。互联网诞生之前,人们想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得下很大很大的功夫。

  我第一次上网是1997年,到现在已经20年了。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别说百科全书,你在某个领域深挖,你都可以成为专家。

  瘦驼:每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都会对所有东西感兴趣。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博学爱好者的身份有没有延续下来。可能我比较幸运,父母没有太干涉。

  另外,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突然爆炸式地增涨,我发现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的可能。

  最后,我对于这个世界新的认识,有一种本能的表达和倾诉欲望。我借助互联网,2000年之后开始有BBS,毕业之后进入了博客年代,后来有了微博。

  所谓科学素养,就是你要知道科学是怎么运作的,经过了科学训练。科学方法是有门槛的,不过这个门槛并不是指你有没有得到过学校教育,拿到过学位。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学成才,成为真正意义的民间科学家。而普及知识的能力,就是说你要具备把它写出来的能力。

  对于科普来说,更难的一点是你要怎么进入科学这个体系。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写科普的人,他首先是做科研的,有很强烈的冲动去表达他在科研当中碰到的问题,或者是说他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想把这种快感传递给受众。在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表达技巧,你就变成一个科普人了。最后成为下一个真正的科学明星,这也是有可能的。

  凤凰青年:如果从回顾或者总结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公众需要被科普?也就是说,科普的意义是什么?

  瘦驼:也不能说是被科普。我不希望科普就是像有个东西强压给你,去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反而背离了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方法论,一种非常有效、有趣的方法,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方法。

  另外,科学自有它自己的魅力。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大家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会碰到很多很多困难,很难达到共识。但是有了科学,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科学是一个最容易实现的话语体系,而且是迄今为止,人们能够对世界看得最清楚的一个办法。

  这个门槛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有办法的。接触这个语言体系之后,你真的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它对于我们作出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因为它而看到这个世界更精确的一面。

  瘦驼:写科普和其他的文学创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文献阅读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来说,我写一篇科普文章的文献阅读量,大概是最后成文字数的10倍到20倍。不过,这个量虽然非常大,但它是一种必须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写科普是带着镣铐在跳舞。

  最困难的环节,应该是怎么把它加工成大家喜欢的东西。不管我写作的某个科学命题多么艰深、尖端、难以理解,我都会在文章当中架一个桥,这个桥是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日常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让读者觉得“噢,我也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感受”,他才会接着往下了解。这是写作最难的一个部分。

  凤凰青年:网上资料那么多,有什么搜索秘诀?我想这会把今天的一个采访变成一个超级干货帖。

  瘦驼:我的秘诀就是对症下药。首先有很多很多的秘诀,包括搜索工具、资料库、数据库。有些数据库非常方便好用,但是你需要花钱才能用,比如说谷歌学术。也有更小众的一些东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不需要。

  对于我来说,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会去看原始的论文是怎么样的,看专业的杂志是怎么说的。这个过程可能难度非常大,不过这也是科普存在的意义,我们是替大家来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对于科普写作者来说,我们的文章也需要经过同行评议。文章发表之后,同行和科学家对这个东西的评价是什么样的?这个反馈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的文章里面犯了错误,就要及时修正。

  凤凰青年:在作为一个科普作家的日常工作中,最让你享受的环节是哪个?是文章写出来之后收获百万级别阅读量?还是炮制一篇科普文章的过程?

  瘦驼:我最享受的环节是把它写完。我不是那种写得特别快的作者,在动笔之前我的想法会反反复复,最后拖到自己没办法执行。我也总想要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或者说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一些。

  大家真的想象不到,在科研里面,有时候甚至是一个非常小的现象,对于大家的生活来说可能是非常小的一个碎片,但它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故事体系。对于科普写作者来说,最怕的就是掉到这种宏大里面出不来了。

  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随着你对某个问题的探究和认识,你会发现它太大了,以至于你没办法表达。这非常非常痛苦,越是这样,你越想去跟大家说,但是你又发现你做不到,起码你没有办法通过一篇3000字或者5000字的文章去跟大家表达出来。

  所以,当你把这个故事摘出来,写出来,写到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你就是最幸福的。

  凤凰青年:那么对从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你来说,大学毕业后去滨州医学院当老师,在免疫学和微生物实验室做研究的经历,你觉得算是你人生中的插曲还是桥梁?

  瘦驼:其实谈不上插曲,也谈不上桥梁,它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必经之路吧,我毕业那会儿的就业形态和现在还不太一样。那时候家人和我本人对于要做一份传媒工作,还有很多很多顾虑。进入大学工作则是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

  我之所以决定从学校辞职出来,全职进行科普写作,是有了孩子之后。随着儿子长大,我开始变得很焦虑,我一眼就能看到40年以后的我是什么样子。

  为了给我自己提供更多的可能,也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正好形态也成熟了,我感觉全职做科普也能养活家庭,然后我就决定从学校里出来了。

  凤凰青年:从十年前科学松鼠会成立时的科普作家小圈子,到现在科普作者已经可以成为一个细分的领域及行业,你觉得这个社会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哪些变化催生了科普从业人员的壮大?

  瘦驼:我觉得,首先,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从来没有衰竭过。另外,每个人也都潜在地会成为一个科普作家。之前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平台来支持他们来发声,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只要你说得足够好,总有可能让大家听到的,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

  凤凰青年:近两年来短视频盛行,相比之下文本的形式其实相对单一,有考虑过增加像《谣言终结者》、《好奇大调查》类的科学小实验视频,来提升科普的效率吗?

  瘦驼:当然了,我们从来都不排斥新的媒介,从视频到直播,再到短视频,我们一直在试不同的方法。一个更加拟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公众来说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

  我们自己录过很多视频节目,有定期的视频节目。我本身也是一个器材党,会尽量地想办法,比如说用一些高速摄影、延时摄影、高清摄影、显微摄影,以及直播,把一些问题解释得更清楚,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凤凰青年:像以前科学松鼠会聚集了一帮科普写作者那样的“盛况”,今天还有吗?有没有年轻的科普写作者在加入这个队伍呢?大家都在哪里发表和写作呢?

  瘦驼:我们一直在挖掘新生力量,从最初的20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差不多130个人,每年都会有新人加进科学松鼠会来。经过一层层的考核,最后我们要一块儿投票,他才有可能成为我们新的成员。

  现在科普写作的发表途径比我们当年要宽广很多。特别是像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你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形象,自己的特点,关注你自己关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生根,去成为你这个领域里面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声平台。

  另外就是传统媒体。总体来说,传统媒体的范围比过去要小一些,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它具备自己的优势,能让更广泛的人看到。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抓住传统媒体上的这些阵地,巩固这些阵地,让我们的父母,或者是需要看科普的人看到这些东西。

  凤凰青年:在这个自媒体的黄金时代,有没有想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来让自己的成果被更多人看到,实现科学知识普及的目标?

  瘦驼:打造个人品牌需要包装,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然了,我这个人的形象就是这样子了,大家多多包涵啊。但是其他的方法,比如说表达方式,这都是可以训练的。包括像写作的话题,传播的形态,以及大家很关心的10w+的朋友圈文章,公号要用多大的字号,用什么样的排版,行间距是多少。这些其实都是套路嘛,我们不能够去排斥这些套路,还是要去继续学习。

  凤凰青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普写作是一个“只看结果”的行当。比如2014年那篇《如何在踩踏事故中幸存以及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发生》拥有数百万阅读,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准确了解“科普写作”这个领域,或者知道作者是瘦驼。您是在用怎样的心态(热爱/纯职业)在面对科普写作呢?写作的这十几年来,心态是否发生过变化?

  瘦驼:其实有变化。以前我用的是业余时间,怎么开心怎么来。后来变成职业科普人,你会发现,你的写作需要考虑传播效果,考虑受众的感受。这也是一个业余的科普人和一个职业的科普人最大的区别。我会更加激烈,更加个人化。

  我也会想很多很多的方法。比如对于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我会按照可以得到广泛传播的写作套路去写。还有一些话题,我就会保持一定的个人色彩,或者让自己更开放一些。

  凤凰青年:其实现在关于某一个话题深挖来龙去脉、知识普及的文章越来越多,比如我们频道曾转载过一篇文章叫“小龙虾发家史”,而你本人的文章其实也不那么纯粹聚焦于窄义的科学层面。那么,科普写作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什么才算科普文章?

  瘦驼:严格来限定的话,我觉得科学写作的方法在科普写作里面是不容侵犯的,譬如你的数据来源是什么,这些来源有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验证,你的结论是不是通过科学方法来实现的。

  你需要追溯消息源,看看论文里面是怎么说的。有时候这一层层的转运,信息量会越来越大,你就要尽可能地追溯到源头。已经发表出来的文章也不是金科玉律,你还要看同样做这个领域的人怎样评价这篇论文,这叫同行评议。大家认可的,可靠性才会更高一些。

  如果你能够采用这些经过验证的方法,那么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进行科普写作。至于写得好还是坏,它的传播效果怎么样,那都是技巧的问题。

  凤凰青年: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很多人的发展轨迹,从之前冷门的科普文章作者到自媒体时代炙手可热的大V,你好像歪打正着地在这个知识变现的时代赶上了第一班车,你觉得这算是这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给有想法的人回馈的红利吗?

  瘦驼:给得太晚了,而且总体来说,给得不够多。我觉得它能够让大家看到知识分子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它是理所应当的,这是一件好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有志于做科学传播的人能看到:我可以成为明星。

  为什么只有娱乐圈有明星,科学圈就没有呢?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科学明星。我们国家的科学明星相对比较少,可能不如人家的那么亮,但是在我们的国家里面,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有潜质成为科学传播的明星的。这个方面总体来说还是向好的。

  凤凰青年:你认为的“新享法”是什么?这些“新享法”萌发之后,有哪些实现的案例吗?

  瘦驼:我认为的“新享法”就是想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把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科普也好,写作也好,本身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互联网时代分享知识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它已经不是一对多单方面的分享,你可以实时得到受众的反馈,它有一个相互激发新想法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拟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来提升科普的效率,比如说像直播飞机试飞。我对航空领域比较感兴趣,进入得也比较深一些,大家就可以随着我去看飞机生产线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给我打赏一下,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鼓励(大笑)。

  凤凰青年:对于雪铁龙天逸这款车,以及它强调的乐享态度,和你的新想法有没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处?

  瘦驼:从我的角度来说,所谓“乐享”就是在保有自己的个人色彩的同时去尝试新的分享知识的方式。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车的需求不仅仅是代步工具这么简单,挑一款符合自己个性车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天逸这款车的外观有很多抓人眼球的细节设计,我觉得是可以彰显车主的个人色彩的。所以什么样的人开什么样的车,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keji/2018-11-15/5331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