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机制培育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城乡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效果和水平事关基层的和谐稳定。这就内在要求将治理的关口前移,将资源、服务下沉到基层,处理好自治与共治的关系等。

  资源下沉机制。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首要的一步,要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下沉到基层,形成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的局面。为此,首先,各级党政干部要积极下基层,进行大走访大调查,通过驻村住户、驻点调研、走访慰问等形式,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与基层群众“零距离”。领导干部不仅要沉下身,更要沉下心。其次要加大投入。无论是城乡社区社会治理,还是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撑。要将社区公共服务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财政对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和政策引领。也可以尝试在公共预算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专项经费,以保障农村社会治理的正常开展。

  需求回应机制。识别需求是公共服务的前提,需求回应需要解决“服务谁”的问题。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保障民生。而要服务民众就必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人们的需求会因受教育程度、收入和生活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也在动态地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发现这种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反映至政府的决策系统中去。要在继续畅通基层信访反映渠道的基础上,将领导干部的走访调研与回应社会关切结合起来,通过走访调研、群众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知群众的民生诉求,并对这些诉求及时进行梳理、归并,作好回应处理工作。要将领导干部走访、调查、处置问题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自治共治机制。自治与共治是基层治理的一体两面。一方面,基层治理离不开村民(居民)自治,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要建立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要将与居民直接有关的公共事务交由社区居民来协商、讨论和决定,放权于民,还政于民,回归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基层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共治,居民个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好各方行动,增强整体合力。尤其是要重视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会组织可以解决好的、不必由基层政府承担的事项交给社会组织来承担。

  智慧治理机制。此种治理机制涵盖了一切可以用作基层治理的技术手段,如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治理、智能化治理、“微治理”等。以网格化治理为例,当前网格化治理是城乡社区治理采用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可以将小区、楼道、住户、人员等信息归属于不同的网格,使得治理走向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从而掀起治理术的一场变革。因此,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些新的治理手段可以为促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总之,在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源下沉、需求回应、自治共治、智慧治理等问题,也就是说只有这些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从一定意义上讲,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智慧治理相对容易解决,而制度层面的需求回应、自治共治等的建构与完善则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也包括居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提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研究”[18VSJ032]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8-08-14/1526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