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年前图片新闻怎么做?细致体现民情为社会提建议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醒华画报》起到了监督社会,提出有效建议的正面作用,也可以看得出当时天津卫的市政建设到了什么地步

  《醒华画报》起到了监督社会,提出有效建议的正面作用,也可以看得出当时天津卫的市政建设到了什么地步。例如有一则新闻名为“水缸虚设”,画面上是一条宽阔的大街,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两旁既有传统建筑,也有西式建筑,当然,吸引眼球的不是这些,而是路边上一口口大缸子,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三个大缸子,缸子都在树下,树木也是用木架子围护起来。

  在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画报依然是很受欢迎的一种传播载体,其长处在于图片的精良,文字的简练,质感和美感都很强烈。而在中国,画报的首次出现,应该是在清朝后期,尤其是在光绪年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现了画报期刊,当然,其中很多真的只是“画”报,没有用摄影作品,而是用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近来翻阅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发现其引用的光绪年间天津的画报《醒华画报》,觉得颇有趣味,姑且借来以飨诸位。

  老妪摔伤:昨午三点钟,有一老妪乘坐洋车行经北马路大清银行前,偶未留神误被地扒车撞。

  冯骥才先生所著的《俗世奇人》,以清朝光绪末年天津的《醒华画报》为底本,描述了当时天津的一些风土人情,而笔者在阅读了这些有趣的故事之余,则对那些用来作为插图的《醒华画报》格外感兴趣,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收获不少。

  这份画报并没有拿美女帅哥来博眼球,也没有用八卦、出轨之类的娱乐事件来取噱头,而是将文字和画图对准天津卫的普通老百姓,细致生动地、图文并茂地再现当时的市民生活。

  例如有一篇新闻,叫作“老妪摔伤”,我们来看一看。先看画面,在大街上,有一人力车夫连人带车摔倒,车也翻了,更悲催的是,他车上拉的一位老婆婆也“人仰马翻”,至于翻车的原因,画面也有交代,是与前面一辆人力拉货车碰撞了。画面还显示,有警察赶到现场,手里拿着警棍之类的东西,警察旁边还有一位留着长辫子的男市民,正在向警察说明情况。

  画面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人行道上,有一株绿化树,而树是被木架子围护着,这说明当时的天津已经有专门的市政绿化建设。

  在图片的左上角,有文字说明,用的是竖排。时间是“昨天下午三点”,至于“昨天”的具体时间,由于资料有限,没法查清楚了。车祸发生地点在天津卫北马路大清银行前方,由于车夫“偶不留神”,撞上了前面的地扒车,所谓地扒车,其实就是人拉的货车,这东西如今都还有。车祸情况如何?文字如此说明:“该妪胳膊等处摔伤甚重”。

  当地治安机构还是蛮负责的,事件一发生,负责这个地段治安的“岗警”马上将车夫扭送至派出所,是什么派出所呢?文字有说明是“四局二区”。至于处理结果,画报的记者似乎没有进一步调查,于是这样交代:“不知若何了结”。说不定下一期的画报会有交代,可惜冯骥才先生的这本书上没有进一步提供材料,只能成谜了。

  这个小车祸,或者治安小案件,很有现场感,对于研究清末天津卫的治安和交通管理,应该很有意义。

  当时的天津普通市民有什么娱乐活动呢?除了常见的到茶馆听相声,还有一些比较危险而充满刺激的活动,《醒华画报》就报道了这么一出。这个新闻的标题叫作“野蛮角力”,画面的中心是四条汉子,舞动着胳膊,从线条来看,他们的身上并没有八块肌肉之类的健美。他们上身赤裸,辫子盘起来,胳膊晃动着,在从事什么游戏呢?图中人都在抬头看上方,原来是一把石锁,正在空中翻滚,不过可能美编当时没把握好比例,石锁画得有点秀气,过于玲珑,看上去似乎是一把小锁。

  原来,是几个喜欢体育运动的市民,闲来无事,专门在街头抛掷石锁为戏,你抛过来,我接住,然后又抛给另一个人,一把沉重的石锁被当成玩具,在几个彪形大汉当中甩来甩去。这是一项危险游戏,然而还是有不少市民凑过来看热闹。

  再看文字,才明白这个游戏的地点在天津卫的南市以西,这几个大汉抛掷的石锁重达几十斤,十分沉重,“接之者恒不免坠落于地”,随时有接不住而落在地上的可能。

  记者对这种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的体育游戏是持怀疑和谨慎态度的,文字说明这样写道:“设一失手,不特旁观人被害,即在场上亦恐有伤性命”,如果失手,几十斤重的石锁砸在人身上,那可不是开玩笑的;接着,记者或者编辑对有关治安部门发出呼吁:“望改管局区,亟为禁止,以防危险”。“画报”对此类活动观察已久,以前这群好汉玩的是沙包,没想到越玩越刺激,居然用石锁代替沙包,记者忧心忡忡地再次提醒治安机关,要引起重视和注意,同时也提醒那些玩角力游戏的大力士们,“如欲尚武,其择一文明之事练习之可也”,如果想练武,可以选一个文明的项目,这估计就涉及到市政体育建设了。

  从这个报道可以看得出来,天津卫是个尚武的地方,史上著名的功夫大师霍元甲、韩慕侠都出自这里。而冯骥才还提到了天津有名的“张大力”,张大力本名张金璧。当时天津有一家卖石材的店铺,门口有一把青石大锁,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从来没有人能举起它,直到张大力来了,才把它轻轻松松举起来,结果石锁下边还有一行字“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样的忽悠真是叫人哭笑不得,不过张大力也不介意,哈哈大笑而去。

  《醒华画报》起到了监督社会,提出有效建议的正面作用,也可以看得出当时天津卫的市政建设到了什么地步。例如有一则新闻名为“水缸虚设”,画面上是一条宽阔的大街,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两旁既有传统建筑,也有西式建筑,当然,吸引眼球的不是这些,而是路边上一口口大缸子,每隔一段距离就摆放三个大缸子,缸子都在树下,树木也是用木架子围护起来。

  这幅画到底要说明啥?还得看文字说明。记者写道,马路旁边的这一排排大水缸,是为了防火而设置,其用意当然是好的,其方法也是很好的,因为一旦附近发生火灾,可以随时从水缸中取水用于灭火,“意甚美,法甚良好也”。然而,记者是个很用心的人,很关注当时的消防建设,于是特意到街上去看那些水缸的盛水情况,结果在西马路一带看见那些水缸里面居然一滴水都没有,“见缸内涓滴毫无,只成虚设”,完全成了虚有的摆设,如果一旦发生火灾,还能指望从这些消防设施里取水吗?“以此为防火具则一无足恃”,用这个来防火灭火,完全不靠谱,一百多年后,想起来都令人冷汗直冒。

  记者又旁征博引,说到了《论语》,春秋时代鲁国的祭祀名存实亡,鲁国国君不亲自去祖庙,而是杀一只羊敷衍了事,于是孔子的弟子认为既然不符合真正的祭祀礼节,那就把用来祭祀的羊也去掉吧,不要成为虚设品。记者认为当时的消防水缸也跟这些鲁国的羊一样,干脆去掉算了。之所以引用这个经典,是当时的读书人对《论语》里的这个典故比较熟悉。看了这则新闻,就明白为什么画报名为《醒华画报》了,要唤醒当时的国人,提出建议。

  当然,《醒华画报》也报道过一些有关风化的小事,例如“轻狂惹祸”,就讲到一个少年,经常去和杂货店的老板娘搭讪,举止轻浮,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画报以图兼文报道这件小事,估计也不是为了八卦,而是奉劝该少年和老板娘注意影响,停止这种不道德行为。当地治安机构也引起重视,回复记者说“明日将赵(轻浮少年)掌责四十”,是打四十个耳光吗?而且责成店主要约束好妻子,“并谕甲(店主)嗣后管束其妻”,看来当地治安机构管得很细。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9-01-15/9797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