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私营经济应退出的声音不和谐应辩论达成一致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新浪财经讯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纪念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16日在北京举行

  新浪财经讯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纪念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9月16日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出席并演讲。

  吴敬琏表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并用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具体方法去执行改革任务”。

  “在这40年中,凡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推进得比较好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都表现得比较好,人民群众的福利也得到了比较多的提高,社会和谐的气氛就能够保持。反过来说,当改革进行得不顺利,甚至出现曲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各方面的进步速度就会出现减慢甚至倒退”,他总结道。

  吴敬琏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纲领比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更加丰满、更加准确,“336项的改革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恰当的”,“虽然我们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所幸的是,每一次曲折,我们都上了一个台阶。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应该把十八大以来做出的各种决定落实到位”。

  在谈到当下经济运行时,吴敬琏概括为“翘翘板式”的运行状态——主要靠大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大量的投资又造成了过高的杠杆率,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很难处理,你要降杠杆,增长率就下去了。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杠杆就上来了,系统性风险的危险就增大”,那么有没有出路呢?吴敬琏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效率,“只要能够提高效率,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效率能不能提高,归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要解决当前的这些问题,就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决定,特别是要贯彻十八次代表大会、十九次代表大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这些决定,逐一落实”,吴敬琏坦承,“看来,落实不是很容易的”。

  吴敬琏建议,中国经济50人经济论坛应该一项一项去讨论改革的落实情况,需要调整的就调整。“如果说这些事项都是站得住的,那就应该坚决的贯彻。现在出现的某些现象值得注意,比如说今年年初说是要消灭私有制,最近又是要退出。这都是一种不谐和的声音,但是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有道理就需要通过辩论来达成一致,一项一项的把它落实”。

  吴敬琏:非常高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立20年这个喜庆的日子,我想讲五点意见。

  第一点意见,我们应该怎么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50人论坛成立20年。我想,最好的纪念就是认线年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找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来指导今后的行动。经过研究、分析、思考和总结,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路径,砥砺前行,就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二点意见,什么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什么是50人论坛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呢,这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界定,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40年来的主要教训就是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

  在这40年中,凡是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推进得比较好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就表现得比较好,人民群众的福利也得到了比较多的提高,社会和谐的气氛就能够保持。反过来说,当改革进行得不顺利、甚至出现了曲折的时候,那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各方面的进步就会出现减慢甚至倒退。

  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训。当然,这个教训是不是总结得恰当,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共同讨论。

  第三点意见,我们的改革是在一个目标指导之下曲折前进的,40年的改革过程中有很多的波折和起伏。研究这样一些波折和起伏是能够加深我们对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的认识。

  比如说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大家都觉得总方向是市场取向,当时的说法叫“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但是到底市场经济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跟国际经济学的主流已经隔绝了很多年,因此,当时是在用苏联学来的那套政治经济学解决问题。进行了几年以后,发现并不太成功,于是就出现了80年代初期的曲折,推向计划经济为主。

  经过了曲折后,在1984年,我们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就往前进了一步,三中全会时,我们确定了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叫做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但那个时候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们各自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经过了80年代中期的反复讨论、选择,大致在1985年全国党代表会议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者叫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最后选择了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模式。

  但是后来又出现了曲折,1986年开始叫做配套改革,但几个月以后觉得这个东西执行不下去。到了1987年,就选择了另外一个叫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国家依靠调节市场来引导企业。

  1988年前后又出现了一次曲折,部分人认为这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是没有能够突出计划,所以口号改了,叫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本来有人主张回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但小平同志说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改。所以就叫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经济的性质还是计划经济,这是个总框子,于是就出现了三年的经济衰退。

  这个曲折最终导致了1992年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过了一年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50条纲领,确定了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个决定的贯彻使得世纪之交时,中国经济实现了真正的腾飞。

  可是到了本世纪初,特别是2005、2006年又出现了新的曲折,部分人认为要强调国家的管理,强调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甚至出现了某些“国进民退”的现象。但是很快,这个曲折又引导我们,使我们能够在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做出历史性的决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的纲领,这个纲领应该说是比起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更加丰满、更加准确,而且,改革的目标设定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336项的改革,覆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恰当的。

  我们虽然有很多曲折,但所幸的是,每经过一次曲折,其实我们都上了一个台阶。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就应该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十八大以来做出的各种决定落实到位。

  第四点意见,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所以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没有到位,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我们把它形容为一种“翘翘板”式的经济运行状态。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投资去拉动的,而大量的投资又造成了过高的杠杆率,造成了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经济政策就很难处理,如果要降杠杆,那么增长率就下去了,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增长率,那么杠杆就上来了,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几率就增大了。

  有没有出路呢?其实是有办法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提高效率,只要能够提高效率,这两方面的问题就都能够解决。但是效率能不能提高,归根到底是要靠改革。

  所以说到底,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的决定,特别是要贯彻十八次代表大会、十九次代表大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这些决定,把它落实。现在看起来,落实不是很容易的。

  最后一点,我建议50人经济论坛可以一项一项来讨论,我已经说过一次了,336项改革措施,我们一项一项的讨论,需要调整的就调整,在我看来总体来说是适当的、是正确的。当然,需要调整的地方要调整。

  如果说这些东西都是站得住的,那你应该坚决的贯彻。现在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比如说今年年初说是要消灭私有制,最近又是要退出。这都是一种不谐和的声音,但是他们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有道理就需要通过辩论来达成一致,一项一项的把它落实。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9-02-23/12575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