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兰:超半数移动用户不看长文章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腾讯科技讯 11月12日,2015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腾讯科技讯 11月12日,2015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现场发布《众媒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对今天这样一个媒体格局和生态,该用什么样的词去描绘它?彭兰认为,众媒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概念。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很多特征表明,众媒正在发生,而这个是未来革命开始的一个前奏。

  第一个特征:媒介的形态正在多样化,这是传媒形态的变化,不管是内容的载体还是内容的表现形式,都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媒体的束缚,媒体文化也在变得参差多样。

  第二个特征:作为生产主体的“众”,从早期我们所说的自媒体到今天的众媒,不仅仅是用户生产内容,一大批机构以他们的方式在进入到媒体领域。

  第三特征:传播结构的“众”,以用户人际关系为基础设施的传播结构,正在对传统的传播结构产生冲击。

  彭兰表示,这四个方面的特征都意味着我们在面临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在这样一种媒介生态下,媒体版图也在发生变化,媒体的边界正在消失或模糊。

  媒体该如何应对?彭兰称,在用户层面,媒体可能会格外注意年轻用户,因为了解了他们,才能了解怎么进行叙事的变迁。从渠道方面来看,移动终端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已经成为了用户的首选。

  很多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移动终端是不是和深阅读无缘?对此,彭兰根据报告调查结果指出: 52.2%的用户不怎么在移动终端上看长文章了,媒体必须在某些类型的文章长度上和表现形式上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什么样的文章作为长文章能够被人们在移动终端上接受?彭兰表示,社会文化仍然具有深度阅读的可能性,长文章还是短文章,未必是简单的用户完全改变了习惯,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匹配。

  彭兰表示,在内容类型方面,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还是所谓泛娱乐化的内容,只看好玩的有意思的新闻。

  彭兰总结了媒体叙事的迁移建立在哪几个要素的变迁上:从平台方面来看,移动优先,从策略来看,社交和新闻相互融合。手段来讲,多媒矩阵的并行,另外从未来长远来讲,还需要更加细分的用户。

  整个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传统媒体来讲,到底是重生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未来?彭兰对此给出了几个应对策略:

  产品转型:这是大家都在做的,但产品转型可能不只是披上新媒体这样一个外衣,骨子里面要有新媒体的思维。在产品的转型过程中,需要有大的产品结构调整,这种调整才能使每个新产品找到生存的土壤。

  渠道重塑:传统媒体过去的优势渠道现在正在慢慢的消解,甚至有些在瓦解中间。需要在新的领地里面去找到那些新的渠道。

  文化基因改造:很多时候传统媒体转型不行,是因为文化,在骨子里面的文化可能和今天新媒体的文化和新媒体用户是格格不入的。所有这些东西最终都需要体制上的变革才能实现,现在很多传统媒体想靠一点点外表上的修修补补,或者只是想做一些所谓的新的产品,延长自己产品的链条,似乎就认为找到了新媒体方向。传统媒体未来的重生,首先是需要伤筋动骨,在更长远,需要脱胎换骨。

  第一是可穿戴设备。作为人的延伸,可穿戴设备已经提供了一块新的屏幕。从新闻报道角度来看,媒体发掘可穿戴设备所带来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传感器新闻。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让这些数据成为报道资源或者预知未来的依据。谁拥有传感器新闻,谁就在媒体格局里面具有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第三是机器写作。去年美联社开始用这样一个工具来写作,今年腾讯、新华社都推出了机器写作工具。

  第四个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未来当我们去读新闻的时候,读者和新闻的关系是进入。

  第五是定制化生产。定制化生产不同于个性化服务,定制化生产是从源头上去发掘用户特征,为他量身订作。

  第六是云,特别是个人云或者私人化的媒体。今天所说的媒体平台都是公共的,随着云在未来人和物信息交互之间的重要程度加剧,未来的云也会变成私人化的媒体。

  第七是平台。未来一种新的用户平台可能是人和物共生这样一种平台,今天的社交平台都是人和人关系的平台,未来会有新的平台出现,但不仅是人和人进行对话,人也和其他的物体在对话,或者通过物体在和自己以及他人进行对话。

  第八是人和物的协同。今天的进化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未来这样一种进化会是人和物对话。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yule/2019-02-23/1259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