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好照片:既是今天的新闻又是明天的历史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本钢焦炉大修》1978年7月3日,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维修队协同原基建工程兵三支队三团二区队,冒着上千度的炉温,争分夺秒突击更换4号焦炉炉膛里的耐火材料

  《本钢焦炉大修》1978年7月3日,辽宁省本溪钢铁公司维修队协同原基建工程兵三支队三团二区队,冒着上千度的炉温,争分夺秒突击更换4号焦炉炉膛里的耐火材料。于文国摄《子时投案自首》1983年8月11日,上海市宝山县公安局“投案自首值班室”内,一名犯罪嫌疑人在限定时间的最后一刻(子时)投案自首。当时,我国多地发生恶性犯罪案件。为震慑和遏制犯罪,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之后的的首次“严打”。于文国摄《宝钢一期工程投产!》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期工程投产时上海市民欢庆一号高炉点火成功。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次日,我国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宝钢工程在上海举行动工典礼,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决策正式实施的标志之一。于文国摄《史光柱、杜芸芸》1986年3月28日,在越战中光荣负伤双目失明,被誉为“当代保尔.柯察金”的我国著名战斗英雄史光柱与当时月工资只有20多元,却将一笔10万元巨额遗产献给国家的苏州丽华丝绸印染厂普通女工杜芸芸,同时成为英模报告团成员。于文国摄《劳务市场》1992年4月16日晨,山东省临沂市区的“马路”上,一批就职于机关、企业的干部职工利用周六和周日时间站街“摆摊”寻找兼职。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允许兼职,许多人牺牲休息时间增加经济收入。 于文国摄《要活干!》1992年3月22日,上海柴油机厂“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和铁工资)之后,厂内实行奖金(计件)浮动制,劳动生产效率出现了暂时高涨。这是职工到车间调度室要活干的一个瞬间。 于文国摄《民工潮》1993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三),中国“民工潮”四大源头之一安徽省阜阳火车站的广场上,正在候车前往上海打工的农民工。中国社会形成“民工大潮”的时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经历过“无序流动”“有序流动”和目前“平稳理性”的三个阶段。于文国摄《 庆典! 》1995年5月18日,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468米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成投入使用。该建筑成为上海市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于文国摄《商贩母子》1994年10月15日,上海外滩黄埔公园内水果摊上的母子。当时,“全民皆商”浪潮席卷全国,与此同时,“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也凸现出来,在此现状影响下有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辍学经商。于文国摄《 首次包机 》1995年1月29日,乘坐国航第一批从日本神户地震灾区包机回国的学子到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发生7.2级地震,1200多名中国留学生中3人遇难100多名受伤并滞留现场饥寒交迫。上海各界迅速捐款并包机从神户接学子回国,开创了我国用包机从国外接学子回国的先例。 于文国摄《累倒了 》2001年4月19日,上海杨浦区妇幼保健院月嫂培训班一位学员突然晕倒。这位月嫂是“4050”下岗职工,为了再就业,她每天奔波于上海三家培训班攻读技术证书,早出晚归最终累倒。于文国摄《 千万元韩星代言 》2001年7月29日,韩国影星金喜善以千万元价格出场为中国企业TCL手机代言,创造了当年度影星代言广告的最高纪录。当年的中国社会劲吹韩流。于文国摄《医疗问题!》1998年3月15日,北京市举办消费者权益日,由卫生部设立的投诉点上人数众多情绪激烈。 于文国摄《捂脸见人》1999年5月13日,桂林市海莱夜总会的KTV服务小姐和黑打手联手天价敲诈顾客,造成一顾客无奈跳楼时重度瘫痪。这是公安部门出手依法打击该处不法商家的一个镜头。于文国摄《 同志们来了! 》1999年9月26日,庆祝建国50周年前夕,革命老区沂蒙山王庄村,战争年代的支前英雄,时年80岁的王双良老人,面对前来看望她的干部喜极而泣,嘴里反复说着“同志们来了!”,烧了茶水让“同志们喝了再走”…… 于文国摄《官看警示碑表情复杂》1999年1月4日,重庆市綦江县因官员腐败和不法承包商偷工减料等原因,新建成的綦江彩虹桥垮塌,40人死亡多人受伤而震惊全国。一年后,由中铁大桥局捐建,原地再起新虹桥,并在桥边竖起一座警示碑。揭幕仪式前当地新老官员争相前往观看碑文,表情复杂。于文国摄《告别家园》2002年8月24日,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外迁安徽省繁昌县的移民告别家乡登船启程。我国三峡一、二期工程,总移民数量达100多万人,是此前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伊泰普电站移民的28倍。《筑巢夜战》2006年6月16日22时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场馆鸟巢建设工地上,工人夜以继日的工作。鸟巢建设工程2003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2008年3月完工。2007年在世界新建筑评选中位列“世界十大建筑”之首。 于文国摄《 大桥作证 》2018年9月8日晚6时30分许,武汉长江二桥边的公园里,两位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武汉市民介绍:“现在武汉的年轻人拍婚纱照片以大桥为背景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我国长江干流,宜宾以下已有跨江大桥138座,仅武汉市的长江段上就有11座世界级的特大桥梁。 于文国摄《 精准扶贫帮扶点》2018年7月24日,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年丰村,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同济医院的驻村帮扶点上前往就医的村民。 于文国摄

  (1)、新闻纪实摄影就其本身而言仅是一项技能而已。只有将这项技能融入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中时,它才能显现出不朽的魅力。

  (2)、优秀新闻摄影作品“既是今天的新闻,又是明天的历史”,所以,摄影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史学思维同样重要。

  (3)、新闻纪实照片一定要好看,但不是唯美。它的好看在于写真,在于暖心、养心、甚至是虐心。

  (4)、职业特点决定了有作为的摄影记者永远在路上,而这个手里拿着相机的行者,行囊中一定“半是胶卷,半是书”。

  (5)、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无论哪个门类,学校只能培养技巧,而生活才是源泉,社会知识和解读生命的能力没有捷径,你对生活的感悟有多深,作品就有多厚。

  (6)、摄影记者最好少往权贵交际圈里挤。记者的高贵不在奢侈斗富,不在觥筹交错,不在附庸风雅,而在植根于骨子里的信仰、担当与高尚。

  (7)、做摄影记者,追求时效十分重要,而不唯时效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有些照片可以拍了留给历史。

  (8)、记录类摄影家,面对那些暂时不懂、不解、不便仔细询问的内容时,应该“先记录再消化”,甚至有时候可以把消化的任务交给历史。

  (9)、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决定了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尤其是在拍摄事件性新闻时,不允许做影响真实性的“挪动”、“重演”、“添枝加叶”等。但是,记者可以“挪动”自己,进行构思和构图。

  (10)、在新闻纪实摄影中,面对同一个事物,同一种场景,一百个人拍,照片会有一百个样。只有雷同的角度,没有相同的画面。两颗脑袋不同,画面一定不同。

  (11)、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即便是再有规律可循的事件,抓拍的一刹那也有无限可能性。所以,最终的画面只能在现场摁快门的一刹那诞生。

  (12)、功名和功利只有一字之差,却区别甚大。我们追求功名,但是,最好不要功利。

  (13)、新闻纪实摄影家按动了快门,他所定格的内容就成为永恒。好作品的生命远比人的寿命长。所以,摄影家延长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出优秀作品。

  (14)、任何新闻纪实摄影家,都很难推出一种全新且被广泛认可的影像模式。他们只有在继承前人甚至是临摹的基础之上发展创新,并形成新的风格。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15)、新闻纪实摄影家要想自己的影像不重复、不雷同、不俗套,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生活,或者叫做抓拍。抓拍的顺序是:形式跟着内容走,影像随着新闻变。因为,生活永远比人的预想要丰富。

  (16)、我50岁以后,持续快乐的时刻是在拍照过程中。那种对着取景框全身心的构思、构图、用光、摁快门的快感妙不可言。经常是拿着相机时生龙活虎,放下相机后成了狗熊。

  (17)、摄影记者是杂家,但也不是越杂越好,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穷尽。我的经验是,年轻时多闯、多看、多学,从事一段专业后逐步走向专一。也就是说,把知识结构垒成一个金字塔。

  (18)、摄影记者应具有“不给历史留白”的自觉和勇气。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闻必录。

  (19)、新闻纪实摄影家的眼睛就像一台透视机,他们不知疲倦地践行对社会的建设性,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生价值。

  (20)、新闻纪实摄影专业有许多光环,比如:出名、获奖等。而入行之后会发现,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泪水、甚至是血的代价。面对这些问题,信念坚定的人选择坚守,而贪图安逸的人则往往选择退缩。我想说,如果只为赚钱当大款,最好别干这一行。

  (21)、当摄影记者40年后,对于我,摄影已经不仅是一份工作。它,即是饭碗又是爱好,既是生活又是生命,既很近又很远,既复杂又简单。如果仅仅把它当做职业,就会缺少了许多原动力。

  (22)、未来摄影领域里,影像表达会更加多元,但是,写真特性依然是新闻纪实摄影不可动摇的主体。“真好!”这个词的意思是说:线)、阅读照片时,多数人是不太注意作者名字的。如果摄影者在拍照中,只是想着自己,他(她)们多半会失望。

  (24)、摄影家的观点都在照片里。所以,读一位记录类摄影家的20幅(组)作品,就基本能够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5)、人生在前行过程中,经常需要找找自己的位置。“坐标系”是个好工具。即:横向比较可以知优劣,从而取长补短。纵向比较可以知未来,进而传承与创新。

  (27)、一幅完整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需要“照片+说明”,而且,二者都重要。

  (29)、搞新闻纪实摄影“怎么拍”固然重要,而“拍什么”、“为谁拍”、“为什么拍”则更重要。这也是整个摄影事业“术”与“道”的根本问题。

  (30)、记录“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文明进程”,汗水、泪水、血水,哭声、笑声、歌声都在摄程之内。

  于文国,高级记者、兼职教授、摄影家。目前我国惟一一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照片、通讯、论文”奖的“两栖”记者。先后做过农民、军人、工人、记者等。曾任《工人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兼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5、6届副会长等。

  现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自1978年起从事记录类摄影至今,足迹遍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媒体描述为“无论是国家重大新闻现场,还是偏远的工地、车间、工棚,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90多次获得国内外摄影作品奖;第一、二、三届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称号的获得者。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yule/2019-06-14/11344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