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了孩子的教育还有什么是干不出来的……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以前的孩子,上学之前就是和同伴玩耍,接触大自然

  以前的孩子,上学之前就是和同伴玩耍,接触大自然。现在不同了,上学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可能熬到半夜12点,还没上学的孩子在提前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们不但没有放空时间,还要承受父母的焦虑和学校的“压榨”。

  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这意味着,孩子还在接受“过去的教养方式”,却要面对未来的问题。

  还记得好些年前,电视上引进了一档非常神奇的日本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这个节目名一说出来,很多人的印象都是:有创意,脑洞大,超有趣!

  节目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发国民创造力,利用肢体语言和辅助道具,在三分钟内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评审评分的关键就是传神和创意。

  印象最深的,要数历届高分节目中,那些独自或结伴表演的小朋友们。在最有创造力潜能的年纪,日本小孩儿们简直是把创意玩儿出了花!

  ▲两个11岁的小朋友身穿白色的衣服,通过合作表演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白色事物

  可以说,日本就是一个“创造之国”,他们设计的产品大多又有创意又美观实用。

  ▲著名的熊本县Daichi踩水幼儿园,中庭的地面偏低,形成一个凹槽,孩子们可以在雨天积水而成的天然水塘玩耍

  这是“冰酒石”,最初设计是被用来饮用冰镇威士忌,相比冰块融化会稀释酒的口感,冰酒石可谓好看又好用!

  俗话说,“万事从小抓起”,纵观日本的基础教育,可以看出他们培养孩子创造力都在这八字“真经”里了!

  日本的主妇朋友和我分享了一个事实:日本的小学教育中,劳动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并且学校、社会和家庭都不遗余力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可不是简单走走过场,扫个地,擦个黑板,而通常是种植花草蔬菜,学习用天然的食材进行烹饪,更好更有效地整理空间……。

  举个例子,日本小学五年级开始,孩子们会上一门“家政课”。具体学什么?以下列举的这些事,可都是写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出这种“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手脑一块儿干是创造力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优秀的创造绝不是漫无目的地凭空造出什么,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努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拾起灵感。

  相信去过日本的人,都能感觉到那是一个“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注重合作的国家。

  关于合作这一点,其实也和劳动息息相关。在日本小学的劳动中,有一项非常特殊的内容——“給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配餐。

  在日本小学里,食堂的厨师们做完饭后,把饭菜分好放在餐车上。每个班的学生会齐心协力把自己班级的饭菜带回教室。

  教室里,同学们已经整整齐齐坐在座位上等开饭了。值日同学平均分配牛奶、面包、打菜、盛汤。整个过程秩序井然。

  值日负责发牛奶的同学,收集齐全班的奶盒,到水池,打开水龙头冲洗干净,放进框子,在教室外阳台晾干,第二天送到学校的回收站。

  全班同学也没闲着。下午13:20,到了每天的打扫时间。同学们不用使唤,因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儿。

  创造有其标新立异和独立性,但常常被忽略的是,创造和合作精神也有很深的联系。

  事实上,每个爸妈都经历过一个会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然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爸妈听到的“为什么”也慢慢变少了。

  2011年,日本推出了一档节目《啊!设计》,专门给4岁以上的孩子讲述设计原理和奥秘。节目的初衷就是想重新唤起了孩子心中的“为什么”,并把这颗好奇心的种子种在孩子心里,慢慢长成一棵关于创造力的“参天大树”。

  《啊!设计》中有个环节叫“天马行空”,就是一男一女在生活情境中对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做一本长条状的“书”试试。……咦?这样设计的话,想要回顾之前的某段内容就变得很麻烦。

  随着问题层层深入,孩子也会跟着一起思考,最终他会在心里生成一份理解:原来书设计成现在这样,是有这么多用意的啊。

  《啊!设计》这种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设计进行提问的方式,不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帮助他们培养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日本学会绘画的孩子,都会经历一种特别的绘画教学法,叫“无名颜料”(Nameless Paints)。这个方法由日本的两位设计师发明,并获得了2012年的科尤设计奖。

  颜料管上并不会标明黄色、蓝色这些颜色。相反,每根管子上只有一种或几种颜色的大小不一的斑点。

  假设一个孩子拿到一管颜料,管身上有红色和黄色两个相同大小的斑点,那么只有当TA挤出颜料,才能得到咖啡色(同等大小的红色和黄色混合)这个颜色。

  那么,如果颜料管上是一个较小的红色斑点和一个较大的黄色斑点,它挤出来会是什么颜色呢?

  我想,不给颜料命名,也许透露着日本创造力教育中最大的善意。不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规则执行,不限制孩子创造和想象的空间,不给他们的思考设定边界。

  孩子处在随时吸收新知识的重要时期,恰恰是在这个阶段,才更需要“无目的,无答案”的放空时间,让他们的想法和好奇可以漫游天际,成为一个自由的思考者。

  所谓创造力教育,不仅是播撒一颗种子,更是用劳动、合作、提问和放空,给这颗种子添些阳光雨露和养分,让这颗种子最终能够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日本有个绘画小神童,名叫奥村門土(Mondo Okumura),出生于2003年的他,10岁时就接稿办画展,14岁时已经积累了1481幅超有创意和个性的画作,现在已经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插画师。

  Mondo的爸爸说,Mondo也就是在两三岁空闲的时候随手瞎画,他的灵感,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也是在留意到了Mondo随手的画作也颇有意思,他的爸爸才鼓励他坚持画画,并尽量给他的取材和绘画留出时间和空间,让Mondo能尽其所能,施展长处。

  Mondo的故事让我联想到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其实,不局限于日本,但凡我们观察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都会发现,他们的背后是一个鼓励,相对宽松的家庭。

  相反,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和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TED有一场著名演讲“学校如何扼杀创造力”,其中就提到,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更关注他们头脑的发育,而不是小时候那些“跑跑跳跳”之类的事情。

  现在不同了,上学的孩子每天写作业都可能熬到半夜12点,还没上学的孩子在提前上各种补习班。孩子们不但没有放空时间,还要承受父母的焦虑和学校的“压榨”。

  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二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这意味着,孩子还在接受“过去的教养方式”,却要面对未来的问题。

  所以长远看来,创造力更要被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借鉴日本小学教育中这“八字真经”越发重要。也许,我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让“创造力”更加自由生长的环境,这也是他们向多变的未来走去的强大动力和底气。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9-04-01/8579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