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英语——名词化倾向知多少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随着现代语言的发展,英语多用名词以体现其静态特征,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汉语善用动词以体现其动态特征

  随着现代语言的发展,英语多用名词以体现其静态特征,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汉语善用动词以体现其动态特征。今天万学海文英语教研室徐老师跟大家谈谈英语的名词化倾向。

  根据戴维·克里斯特尔的《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名词化是“指从其它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同样,我国著名的语言学者连淑能教授指出,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这种现象的蔚然成风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名词的使用离不开介词和冠词,这样,本来句子中可以用一个动词表达清楚的意思这时候很可能需要使用“冠词+名词+介词”的结构才能进行完整替代,无形中使得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冗长,甚至读之令人更加费解。然而,名词化在英语中的运用则可以增加语言的抽象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语言的正式性和权威性,这是其优势所在。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应进行合理的选择调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例句:

  ”否则原告有可能改头换面再次诉讼,不但浪费司法资源,而且降低虚假诉讼成本,纵容恶意当事人虚假诉讼。“

  在上例中,译文1运用了五个动词,分别是“make,institute,squander,reduce,connive”,这些动词中除“make”外其余四个动词均可表达十分具体的含义,具有强烈的动词属性,是实义动词的直接、强势运用的体现。而在译文2中,译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即,将第二个动词“institute”用名词词组“in search of”替换,增加一个动词词组“give rise to”起引导作用,由于动词“give”在句中并不具有十分具体的动词含义,故而亦起到动词弱化的作用。同时,将后面三个动词“squander,reduce,connive”分别全部用名词“waste,reduction,connivance”进行替换,从而将整句的动词数量由原来的五个减少到两个。译文2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亦进行了动词转名词的过程处理,使其在形式上也更加符合语言连贯性强、句子较长的特性,故而较译文1更能够平衡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对等。

  由于汉字构成语句使用时无形态上的曲折变化,并且汉语极其“钟爱”动词,可以数个动词连续使用,构成连动式,此外,汉语还有多种形式的兼语式,所以在汉语中,动词的广泛使用反而构成了语言的“美丽”。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情节时便用了下面这样的语句: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在描写老虎的动作时,作者连续使用了动词“看、搭、掀、吼、竖、剪”,而在描写武松的动作时,作者使用了“闪、丢、揪、按、捺、放、踢”等。通过动词的大量叠加使用,作者不仅写出了老虎威风凛凛,盛气凌人,凶猛无比的神态和场面,还塑造了武松镇定自若,勇猛有加,力大如山的英雄气场。这个情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者通过对动词的灵活运用,将武松打虎的场面描绘地栩栩如生。试想,如果句子中名词为主,则定不能有此精彩情节。而英语由于受到语法的严格约束,一个句子往往只能存在一个核心谓语动词,其他动词要么与其并列构成并列结构,要么转化为非谓语结构。认识到这其中的差别,也便明白为什么名词化趋势会在英语中广泛推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9-04-02/8625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