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看北欧——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芬兰挪威冰岛散记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位于欧洲北部的芬兰、挪威、冰岛,历来以风光迷人、生活舒适著称

  位于欧洲北部的芬兰、挪威、冰岛,历来以风光迷人、生活舒适著称。金秋9月,当我随全国记协主席邵华泽率领的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这三个国家时,却发现了比迷人的风光和舒适的生活更有价值的东西。邻国外长遇刺友邦举国哀悼

  到达芬兰的第三天早晨,陪同我们的芬兰外交部官员米歇尔表情凝重地宣布:瑞典外长林德遇刺,不幸身亡。

  震惊之余,我们很快发现,发生在邻国的这件事,对芬兰人心理的影响实在不小。中午参观阿黛浓国家美术馆时,米歇尔指着广场四周一些建筑物上的旗杆说:“你们看,赫尔辛基全都降半旗了。”当天下午,我们按预定计划来到芬兰国会大厦参观。负责接待的一位女士解释说,由于瑞典外长去世,4时30分国会副议长要在这里召开议会的特别会议,所以诸位的参观程序将被压缩。说完,她领着我们径直来到大厦二楼的旁听席。

  国会大厦的主会场呈圆形,议长的座位在正面高台上,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感。芬兰人口少,国会议员只有200多人,他们的座位面对议长,放射般延伸开来。圆形大厅的二层,环绕着一圈旁听席,当时,一些电视记者已经架起了机器,更多的座位上则坐满了前来旁听的市民和游客。

  4时30分,准时落座的副议长拿起木棰敲了两下,原本就安静的大厅更显肃穆。会议程序很简单,先是包括旁听席上的人们全体起立,静听副议长语调低沉地念了一篇悼文,然后是全场默哀,最后副议长又敲了一下木棰,会议便结束了。

  晚上,我们踏着夜色回宾馆,路过临街一栋楼时,发现有两个门洞的台阶上摆放着许多鲜花,还有套着红、绿、黄等各色玻璃罩的蜡烛在燃烧。我们意识到,这类悼念亡灵的形式,很可能又与瑞典外长有关。仔细一看,其中一扇门的门楣上,高悬着瑞典大使馆的标记。显然,这是芬兰民间自发地对友好邻邦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后来,芬兰外交部国务秘书满萨拉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这一事件的忧虑:“北欧国家是这个地球上很平静、很安全的一个角落,谁知却发生了这样的恐怖事件,这令我们深感震惊和极度不安。”我们的团长邵华泽也就此阐述了中国对于国际反恐问题的看法和立场。满萨拉深表赞同,并强调说:“芬兰和瑞典历史渊源很深,关系十分密切,以致有人说,芬兰和瑞典是一对双胞胎。”

  其实,不止是这两个国家关系密切。北欧之行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比预想的要快。据沿途遇到的一些中国游客介绍,在欧盟国家之间旅游,从一国到另一国,既不需要查验护照,也不需要兑换货币,如果不是导游人员提醒,有时候真不知道已经跨越了国境线。如今,芬兰人谈论最多的线月欧盟扩大的问题,期待之情溢于言表。这期间,每到一个国家,我总爱在宾馆上网查阅我们的军报,发现在北欧三国登录军报网站的速度甚至比在北京拨号上网还快。看来,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政治对话和经贸往来。在赫尔辛基,我们乘船登上了著名的芬兰堡。那里过去曾是一座扼守芬兰首都的屯兵要塞,它雄踞两条水道中央,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如今却已被废弃,岛上唯一能够显示其军事存在的,就剩教堂周围的铁铸大炮了。不过,这些大炮全都没有了炮架,粗大的炮筒3个一组,一律炮口朝下栽在地上,再用沉重的铁链串起来,形成一圈独特的巨大栏杆。也许,芬兰人是想藉此表达一种和平理念吧,就像古语说的“铸剑为犁”一样。风光美不胜收发展更重环保

  那天晚上,我们应邀到我国驻冰岛大使馆做客。告辞时,当地一位侨领给蒋正云大使打来电话说:“快看北极光!”我们应声抬头,只见墨色的苍穹上,有几道白光在游移,在飘荡,局部时而变幻出暗红色。

  早就听说在极地能够看到北极光。这次北欧之行,也曾奢望圆梦,但常识却告诉我们,北极光一般出现在11月以后,现在还不到季节。当地人解释说,形成北极光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天气寒冷,二是空气格外透明。今天,气温骤降,这两条刚好齐备了。

  提起空气的纯净,不能不谈到北欧国家的环境保护。1994年2月,我曾赴挪威的利勒哈默尔采访第17届冬奥会,当时正值冬季,整个挪威冰天雪地,一片洁白。而现在,眼前山岳苍翠,湖水碧蓝,游艇泊在岸边,白云飘在蓝天,到处显得那样宁静、悠闲,就像一个原本不太熟悉的人突然换了一件色差很大的外套,与我残存的印象大相径庭。

  今天的利勒哈默尔就是一位换了秋装的婀娜的挪威姑娘。小镇依山傍水,绿意甚浓,只是有些建筑物上蔓延的藤萝,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透明,洇出一片秋色。在跳台滑雪场的对面,山坡上的麦草已经收割,金黄色的麦茬儿把大片土地染得像是镀了一层金。再远处,米约萨湖波光粼粼,教堂的尖顶映在水中,不经意地让几分诗意在水面上轻轻荡漾。记得挪威冬奥会的口号是“蓝天,白雪,金牌”,环保色彩极浓;如今,我再次领略到,利勒哈默尔虽然换了装束,但北欧人根深蒂固的环保观念,却让他们的家园无论在什么季节都是那么迷人。

  像许多国家一样,北欧人在环保问题上,也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我们参观了一座地热电厂。该厂设备先进,管理井然有序,员工只有不到20人,却为雷克雅未克的10万居民提供了60%的电能和20%的热水。据介绍,像这样高技术的现代化热电厂,冰岛现有3个,基本满足了全国28万人口的需要。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火山异常活跃。据统计,在全国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死火山200多座,活火山20多座,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1936年以前,冰岛人还没有利用地热的观念。那时,人们在漫长的冬季取暖、照明、做饭等,都是烧煤炭和原木。我曾问过导游,“雷克雅未克”在冰岛语中是什么意思。她说,就是“烟港之都”。因为一到冬季,冰岛人家家烧柴,户户燃煤,整个城市被大大小小的烟囱熏得乌烟瘴气,故有“烟港”之称。第一家使用地热资源的是一所小学,师生们发现用温泉洗衣服很好,便逐渐推广开。70年过去了,现在,冰岛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温泉,地热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60%。

  地热资源的大量开采,奇迹般地消除了环境污染。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们,现在的冰岛,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烟港之都”早已名实不符了。

  从芬兰到挪威再到冰岛,一路走来,我似乎触摸到北欧国家的发展思路:那是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它的着眼点与其说是今天,不如说是明天。这三国都是小国,却又是相当成熟的发达国家,现在他们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即:致力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义务教育和解决失业等问题。像芬兰这个“千湖之国”,森林茂密,水量充沛,造纸业世界领先,可即便如此,他们也硬性规定,谁砍树,谁植树,砍多少,植多少,同时还从俄罗斯进口一部分原木,以更好地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

  秋意渐浓,冬季即将来临。在芬兰最北部的小城依瓦洛,我们特意上山看了一处滑雪胜地。眼下虽未降雪,但丘陵地带的起伏与辽远,依然展现出北极大地的苍茫和寂寥。面对如诗如画的景色,我只想说:让我们善待地球吧,因为,正是地球养育了人类。中国走向世界他乡总遇同胞

  此番北欧之行,无论在繁华闹市,还是在边远小城;无论看景点、逛商场,还是住旅店,进餐馆,所到之处,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令人感慨万千。

  离开北京时,我们乘坐的是麦道—11巨型客机,500多名乘客中,除少量外国人外,多数都是中国人。到了赫尔辛基,使馆的张直鉴大使前来迎接,聊起来才知道,最近上海也开通了直达赫尔辛基的航线,加上北京的航班,平均每天一趟,都是满满当当的。如此算来,整个夏季中国游客每个月差不多有上万人次去北欧!

  退回10年,这种情景实难想像。那时候,在世界各地旅游观光的亚洲人多为日本游客,我到挪威采访冬奥会时,人家见了中国记者也往往会问:“日本来的吗?”如今,短短10年,中国人成批出国旅游的景观无疑在昭示着中国的巨变,尽管这只是一个侧面。

  随着出游的中国人日渐增多,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就读挪威音乐学院的袁蓓蓓开心地告诉我们,奥斯陆的电视节目中,经常有介绍中国菜的广告,还说:“让我们像中国人那样多吃蔬菜吧!”果然,我们所到城市的中餐馆生意都不错,甚至在利勒哈默尔那样的小镇,也有一家上海人开的中餐馆,店名就叫“东方明珠”。

  在冰岛生活了10多年的张宇帆,其父原是云南省体操队教练,因执教冰岛女子体操队而举家移居雷克雅未克。张宇帆说,她刚来的时候,冰岛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国,即使知道,也把中国同贫穷落后划等号。可是现在,许多冰岛人开始羡慕中国,向往中国,对中国人很尊重,很友好。

  回国时,我们依然从赫尔辛基登上麦道巨型客机,500多个座位依然坐得满满的,绝大多数依然是中国人。与邻座一位北京人聊天得知,他参加的是中国国际旅行社组织的一个40人的旅游团,15天转了芬兰、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法国等9个国家。我问,游客是不是都是有钱人?他说,也不尽然。旅行社收费1.6万元,个人购物再花五六千元,整个“游”下来大概要两万多元,这在过去不敢想,放在现在就算不了什么,中等收入且没什么负担的人家还是能够承受的。比如,旅游团里就有一些退休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对,老大爷76岁,老太太70岁,居然和年轻人一样全程“游”了下来。

  我知道,我们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透过中国人成批出国旅游这一现象,他们也许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足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开始释放了,中国正作为一个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活跃于世界舞台。

  对于世界来说,这不也是一个机遇吗?(解放军报 2003年09月29日 第9版)

  我军三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2003/09/29/ 07:05)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4-17/9345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