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PT到下线造车新势力成资金无底洞互联网造车还能撑多久?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近日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向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文件,拟融资20亿美元

  近日有消息称,蔚来汽车已向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文件,拟融资20亿美元。蔚来汽车烧钱速度十分惊人:成立4年以来,融资大约150亿人民币,烧了特斯拉10年的钱。蔚来此次赴美上市应该是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筹集资金。

  像蔚来这样烧钱的造车新势力还有很多。小鹏、奇点、威马等一系列互联网造车企业都在不停地烧钱造车。各路资本也是纷纷追投,互联网造车一片欣欣向荣。

  小鹏汽车融资已超过50亿人民币,奇点汽车融资达170亿人民币,威马汽车融资更是高达200亿。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互联网造车企业批量交付产品,消费者能看到的还只是一些样品车乃至于只有华丽的PPT。

  即便蔚来,它所谓的交付也只是把十辆车交到了自家员工手里,谈不上是批量生产。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造车新势力中,只有威马一家拿到了生产资质。

  为什么互联网造车企业烧了这么多钱,产品批量交付日期还是被一拖再拖?这需要从汽车的生产过程谈起。

  在传统汽车行业,一辆汽车从设计、研发到交付用户一般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前两年,车企主要是完成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开发完成后,车企还需要进行反复的测试和验证。

  汽车测试十分繁琐,往往需要上百辆样车进行各种实验。而这上百辆样车消耗的都是真金白银。汽车测试实验也是花钱如流水,比如汽车的风洞实验,一天就要花费大约一百万人民币。汽车的各种功能被验证完毕没有问题后,才能正式批量制造。

  反观现在的互联网造车企业,普遍成立都不到5年,而且很多是从零开始,缺乏汽车制造经验。这些企业从事的又是新能源汽车,研发、测试和生产的时间都十分紧张。项目大多仓促上马,产品交付日期频频推迟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造车新势力的融资数目,在其他互联网行业看来已经是很夸张,但这些钱对于打造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有的连拿张入场券都拿不到。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高歌猛进着实激发了中国资本的野心。中国在家电和手机行业的逆袭也让这些互联网造车企业信心百倍,个个都敢于对标特斯拉,高呼几年之内便能掀翻传统车企,圆了中国人的造车梦。

  近日有传言说,华为正在考虑进军汽车制造业,只不过任正非还没有点头。华为的很多高层早就对汽车行业跃跃欲试了,不过现在华为打出的旗号是更为谨慎的车联网。

  苹果和谷歌都曾推出自己的造车计划。苹果的造车过程可以说是一步三回头,曾接洽宝马和奔驰,遇挫后转而和大众合作。造车的困难直接让苹果的野心从造整车转向了无人驾驶汽车软件。

  谷歌从一开始就比较明智,从一开始就专注于无人驾驶而不是整车。目前,苹果的无人驾驶技术远远落后于谷歌。苹果一开始的好高骛远,估计是原因之一。

  很多人认为,中国既然能造出手机,汽车也就不会太困难。这明显低估了汽车行业的难度。

  手机行业科技含量高,产品迭代迅速,而且行业内竞争十分激烈。国产手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说明中国的制作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造一部成功的手机和造一部成功的汽车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

  手机制造和汽车制造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手机对安全性要求不高,对质量缺陷容忍度较高。手机最严重也不过是电池爆炸,其他的的性能故障最多引起顾客不满。

  但是对于汽车而言,安全性却是最基本的要求。谁也不想乘坐一款合格率99%的汽车。1%的不合格率对于车企的打击是致命的。

  2016年,广东省质监局在对120批次手机产品抽查中,不合格率为36.7%。中国人平均22个月就会换部手机。而汽车则属于耐用品,设计年限在长达数十年,这就对汽车厂商提出了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的要求,并且还要易于维护,这一整套流程反映到制造上就是一连串的测试和检验。

  一部手机有三千个零件,而一部汽车平均有三万多个零件。汽车的产业链相对于手机来说,复杂得多。

  汽车是现有大规模民用产品中最为复杂的产品,一家车企的供应商往往有上千家,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汽车的整体品质。这些都使得汽车行业的产业链管理十分复杂,对产品的稳定交付也提出很大的挑战。

  汽车行业还是一个十分依赖技术积累的行业。BBA都是百年品牌,才积累初今日的优势。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特斯拉,经过十来年的摔打依旧波折不断。短短成立几年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就叫嚣颠覆传统车企,确实有些轻率。

  互联网造车企业会给汽车行业带来种种新思路上的变革,这是不用怀疑的。但仅仅依靠玩转概念和互联网创业模式无法造出靠谱的汽车。如果一辆汽车连起码的安全、稳定和舒适都无法保证,就算有再多的创新和噱头也无法在市场中站住脚。

  汽车行业生产周期长,对于资金规模要求非常高,而且依靠长期技术积累和整个行业的高度配合,考虑到这些,互联网车企目前的融资规模还远远不够。在互联网车企不断推迟交付期限以及迟迟得不到生产资质的情况下,资本是否还能继续跟投,互联网造车还能撑多久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keji/2019-02-16/12097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