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宰相”魏裔介的“复性学说”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哪些社会特征?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原标题:“乌头宰相”魏裔介的“复性学说”,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哪些社会特征?  《》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说的就是号称“”的

  原标题:“乌头宰相”魏裔介的“复性学说”,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哪些社会特征?

  《》中有这样一句描述: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说的就是号称“”的。

  魏裔介,今河北柏乡人,顺治年间进士,一生集高级官僚和学问大家为一体,官至,他的一些思想主张可以作为我们认识清朝初年社会发展变化的窗口。

  人性学说一直是各派教育家、理学家探讨的中心议题。魏裔介作为清初庙堂理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复性学说”,在他看来,并不具有说服力,人性的变化并不是因为外物的引诱,而是因为人的自然欲望的驱使,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应该得到承认,这个主张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基于这一点,魏裔介认为人性本善,而要保存这种善就要从外在的现实中去寻找,这就是所谓的“复性”之说。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相应的社会基础,魏裔介提出“复性”的主张,正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复性其实看似是恢复已有的人性之美,其实是希望重塑心中已经塌陷的信仰,因为天命之谓性。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天命就是能够在生活中少经历战乱、流离失所的痛苦。在明清易代之际,这种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明朝,占据着对于人性问题的主流地位,王阳明提出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及通过内心体悟的方式达到格物致知的主张更是遭到了魏裔介的批评。在他看来,这是伦理混乱的根源,王氏的无善无恶、为善去恶的主张让整个社会空谈心性、礼崩乐坏,不去通过实际的行动存留人性的美好,而只是空谈误国。此外,因为是心之本源,所以人们做事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考虑大局,人人独善其身,没有人愿意兼济天下,而心学对于此的改善主张也是通过内心的顿悟,所以杨慎的那句“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在明朝后期失去了激励世人的意义。

  其次,魏裔介还对的《资治通鉴》和的《》进行了摘录和评论,形成了评论性著作《鉴语经世编》,在进行史学研究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从历史中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其思想体现了在明清易代之际经世致用的思想。

  对以往关于人性学说的纠正和批判体现了改朝换代之际社会伦理混乱的状态,复性学说的提出则体现了在改变之际人们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希冀,只有通过复兴人们心中已有的天性,激发内在的善,才会从个体到群体改变当时社会的风气,而这种思想的提出则具有很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意味,再次从历史中领悟治理之道也体现了在清朝初年统治者对于稳定社会的需求。毕竟魏裔介他是一个学问家的同时,还是一名官员,他的思想除了学问的兴趣,还带有他所属的阶级的色彩。

  白一瑾:《清初庙堂文人诗学意识形态之建构-以为中心》,《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9-01-15/9789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