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建筑追求高大全呈现决策官员扭曲心态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重视建筑伦理,就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使一个城市的建筑规划更加趋于合理和讲究,相近建筑更加协调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完美、和谐

  重视建筑伦理,就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使一个城市的建筑规划更加趋于合理和讲究,相近建筑更加协调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完美、和谐。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对一栋建筑的认同、接纳和熟悉,但很少有人去关心一座建筑建在那个地方是否合理,是否讲理,是否符合礼仪,是否能满足公众的伦理需要。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多的人首先关注的是有没有房子住,至于房子是否合乎礼仪,则很少受到关注。乃至在近期的一次建筑伦理会议上,一位从事建筑管理五十年的老者发出了诸多惊叹之声。

  其实建筑伦理并不是一个超然的事物。它研究的是建筑与人,建筑里的人与人,建筑与社会,建筑与规划,建筑与自然,乃至建筑与政治,建筑与未来的关系。它关心建筑的宜人化、人性化和自然化,它倾向于把建筑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看,让建筑与人和谐相处。

  纵观我们的城市建筑,我们丢失了不少老祖宗的东西。我们的很多古老建筑遵循着一种建筑伦理的传统,尊老有序,讲究中庸,而现在的一些建筑设计追求随便,内部功能的划分也不十分合理。习惯于追求形式上的高大全和风格上的异化与所谓后现代。有的房子则全面西化,在一个本来应该体现民族特色的地域,出现了不伦不类的建筑,为国人所诟病;曾被一位中央领导所批评的某省的一栋拟作政府办公楼的大厦,其古怪之状呈现了决策者扭曲的心态。这类建筑所给人的感觉,就是少理缺礼,带给人的是心理上的不适,观感上的不爽。几乎每个城市都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言,建筑风格的趋同性可能会掩盖局部建筑的浅陋,但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而言,这种异化现象比比皆是。犹如一夜暴富的人,捉襟见肘的窘相随时显露出来。

  城市建筑需要保留历史的记忆,这样才能延续文化的血脉。我们不能满脑满眼就是一个“拆”字。一辈拆一辈,不断壮大的混凝土森林给我们带来城市生活的惶恐,我们很难看到历史给一个城市留下十分美好的记忆。

  纵观欧美的一些小城,没有靠打破一切旧世界来营造一个新世界,建筑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到一个小城去看,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城市适合怀旧,适合一些文化因素的积淀与传播。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习惯于彻底摧毁一座城市的过去,而一些新型城市中的败笔给人留下的却是苦涩记忆,可我们依然执著地走在苦涩的路上。

  每当我在城市的中心地带看到一棵被一圈隔离带保护起来的古树,就会对作出这种决策的领导者表示由衷的钦佩。也许这棵古树能作为岁月的参照,勾起我们对一个地区的原始回忆。但对一个想保留文化血脉的城市而言,仅有一棵孤立的古树还不够。我们的城市,既要历史的骨干,更需要历史的血肉来丰富。

  城市的规划者们其实是建筑伦理的最大实现者和影响者。他们大笔一挥可能就让我们或兴奋或沮丧。那些城市建筑物的决策者们的智慧和素养水准,可能会影响几代人的心理反应。为了避免建筑招致更多的批评,比较智慧的做法是让公众积极参与,靠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确定规划内容,确定一个建筑的去与留,确定一种风格的形成。有人或许会为此担心影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其实这也许就是一种既得利益者的借口。悉尼歌剧院曾因造价过高导致两届政府下台,我们一些拙劣建筑出笼却没看到使得负责决策的官员降职。面对一个官员的决策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感受的大事,需要建立符合大众需求的规划、决策机制的道理已是不言自明。

  建筑伦理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会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也会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搞得好必定能给一个城市带来多种精神感受,也会向外界展现了诱人的魅力。对建筑伦理的研究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一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不久前出差到某市,那江边的夜晚灯火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白天乘车行走在城市主路上,看到不少建筑“张牙舞爪”的景况,多少有些心理上的不快。飞快发展的城市交通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可有多少人去关注道路两边民众的生活感受?

  重视建筑伦理,是人性化的一种体现,但愿人们通过对建筑伦理的呼吁和深入研究,改变城市的建筑生态,让一个城市的建筑规划更加趋于合理和讲究,相近建筑更加协调自然,人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完美、和谐。果真如此,城市建筑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感觉和想象。(戴荣里: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作家。)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4-10/9025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