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主席身后的男人——翻译大神孙宁如何学习英语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只要你仔细看习大大出席活动的视频、照片,都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80后的翻译孙宁总能引起不少关注,这位低调稳重的外交部优秀青年,被网友称赞翻译和发音都很漂亮

  只要你仔细看习大大出席活动的视频、照片,都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80后的翻译孙宁总能引起不少关注,这位低调稳重的外交部优秀青年,被网友称赞翻译和发音都很漂亮。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位大神当年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每天晚上捧着随身听(那会儿还没有复读机),听一遍在纸上划一道杠,直到划满六个“正”字。

  虽然不能说每遍都精神高度集中,但那么多小时听下来,对语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我学3L时,老师上课要大家口头轮流造句,下课还要付诸笔头,造一页纸、大约十来句。

  这些都是我研究的对象。得到了答案还不满足,总要想一想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地方,举一反三。

  那时只要考英语,前一天我准保在家看闲书或温习其他功课,第二天仍然考第一。

  当时广播里介绍台湾的一个英语教学节目Let’sTalk in English,

  有了这次经验,我就一发而不可收,不知天高地厚地学起了Family Album USA。

  但我没有急躁冒进,而是反省自己:自学没有老师指点,会不会学得太“油”了?

  学《看听学》时,也完全没想到日后会与作者的另一本力作New Concept English打交道,甚至爱不释手。

  “牛抗”(New Con的昵称)课课都堪称经典,每册都有自己的风格,字里行间透着英国人与生俱来的幽默和高贵。

  学外语其实也一样。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后悔的话,就是觉得当时背的东西不够多。

  中学六年尤其高中三年,我都把英语当作一门我可以考高分、可以给我信心的科目,

  这不能怪别人,谁叫中学时一直纵容自己的懒惰,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老师要编对话,总是千方百计地躲,欠了一屁股债等着老师“大赦”。

  日后慢慢知道,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发音位置普遍靠前,这样发出来的音比较单薄,这是一弊。

  三是重音常读错,弄得老外往往不知所云,须知重音在英语里的重要性好比四声之于汉语。

  六是单元音不够饱满,无精打采掺在一堆辅音里面,如maintain中的两个/eI/很少受重视,总发成/mEn5ten/,再如man经常听着像men。

  七是该连的不连,一盘散沙,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GRE /7dVi:B:5ri:/中加入的连音/r/。

  八是该吞的不吞,如United States,又如wantto。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举了。

  这是天底下最“笨”的办法,可连最初的怀疑论者也不得不承认,最“笨”的办法在短短一学期后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点滴积累终于引发了质的改变。

  答:勤查专门的发音字典,如有近百年历史的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除了标音准确、详尽,还常有说明。

  查过字典,kilometre按英式读法重音在第二个——而非一般人以为的第一个音节——上,

  再有就是尽量创造“用”——而不仅仅是“说”——英语的环境,结对练口语不失为一招。

  Where are you from?就无话可说而每次都低水平重复的尴尬。

  随着交流的深入,必定要求一定程度的语言来达意,这应当是一种高效率的、有表现力的英语。

  听力是检验英语基本功的重要标尺:词汇量不大、语法不扎实、语感不强、背景知识不够,

  一篇短文,慢速听两遍要求全记下来,包括标点符号也要根据语法知识补上,这样理解、拼写都考到了,可谓一举两得。

  难一点的是五分钟常速新闻,不管听多少遍,只要一小时整理出一篇播音员可以照着念的文字稿,要求一字不差。

  开始可以捡感兴趣的听,以理解为目的,听时不妨随手写下好的和陌生的表达法,供事后记忆或查证。听前不要看文字稿,否则效果会打折扣。

  慢慢培养出对文章的辨识力。还要注意不迷信大家、古人,一切从交流出发,以有效交流为检验好文章的唯一标准。

  三要多写,哪怕是为写而写。读书笔记、日记、邮件——甚至情书——都可以尝试。

  是分析作者文字背后的意图,还是记录今天的所做所想,抑或是赢得女孩子的芳心?

  想清楚了再打腹稿,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用简单、清楚的语言把想法付诸文字。

  写好了搁在一边,过段时间再看,等成就感过去,按英文逻辑通读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没有意义的大话、莫名其妙的比喻。

  不妨读出声来,看拗不拗口、顺不顺畅;可以读给没看过文章的人听,看好不好懂

  不妨多读读Longman、Oxford的学生词典,只靠两千常用字就解释清楚几乎所有的英文词,是何种功夫!

  大量阅读固然可以扩大词汇量,但这里的目的是理解和培养语感,不要“心有旁骛”,以致减损阅读本身给我们的快感。

  而且少数报纸、杂志的文章或充满洞见或嬉笑怒骂,确实值得读,如美国的The New Yorker,

  大二一段时间,我曾沉迷文学,一天到晚捧着Norton和Oxford的选本,好像走火入魔一般,课也不上。

  主要是读诗,除了文本本身,介绍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的文章也读一些,按时间顺序从古英语诗歌而下,直到读到一战。

  虽然读得很粗,还是在脑中建立了一个坐标,这是光读干巴巴的文学史做不到的。

  除了文学,语言学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谁叫我们拿的是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位呢?

  最早接触语言学,是在哲学课上听老师介绍de Saussure和他的《普通语言学》。

  正巧,手头有推崇历时研究法的Robert Burchfield的文章,更坚定了我的一些质疑。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William Labov等人的城市方言调查,看发音差别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还有文体学,主要是上书作者之一、曾数次来华的Geoffrey Leech的几本书。

  字典要多查,不能苛求每人都像一位师兄讲的那样,“把字典当作枕边书,睡前必读”,

  好像没有背过从A到Z的“红宝书”、“黑宝书”之类就不算学过英语,这实在是误导。

  welcome固然是“欢迎”,也是“不客气”,如在答词的You’re welcome里。

  先不谈词有主动、被动之分,在有了一定词汇量后,与其花大力气开拓新的“疆土”,不如先精耕已有的“领土”,把重点放在常用的小词上,把它们用好、用活。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9-01-20/1009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