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话亲戚称呼大全”助你过“年关”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昨天,本报报道的许多年轻人因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连“六亲”都叫不清了,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更有不少读者提议,为何不整理一份武汉话版的呢?  为此,本报特意请教武汉方言民间研究学者胡全志,整理出一份“汉话亲戚称呼大全”,并于昨天上午将此“称呼大全”传上武汉晨报官方微博

  昨天,本报报道的许多年轻人因家庭人口越来越少,连“六亲”都叫不清了,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更有不少读者提议,为何不整理一份武汉话版的呢?

  为此,本报特意请教武汉方言民间研究学者胡全志,整理出一份“汉话亲戚称呼大全”,并于昨天上午将此“称呼大全”传上武汉晨报官方微博。其后,引起数千人围观,随后被网友疯转。

  “爹爹、家家、娘娘、老大大、鬏辫子”,知道这些是在叫谁吗?在这份“汉话亲戚称呼大全”中,本报将上至曾祖父母、下至孙儿的所有亲戚按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姻亲分类,并标注上武汉各地区的传统叫法,包括一些现代年轻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称谓。

  比如曾祖父,由于现代人晚婚晚育较多,许多孩子并没有见过曾祖父,所以像“太爹爹”、“老爹爹”这种武汉叫法快失传了。

  最常见的称呼,如父亲,在武汉的叫法就有很多种,老武汉称爸爸,蔡甸人称爹,曾有童谣唱道,“一个伢的爹,拉包车”。

  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现谑称“老头”,头读作“tó”或“té”,这在方言学里是“小称音变”现象,如黄鹤楼的楼,有时读成“ló”。

  黄陂甚至还有叫叔叔的,这是因为旧社会子女多,生活困苦,又因缺医少药等因素,造成不少幼儿夭折,于是产生一种迷信观念,如果小孩不称爸而称叔,就好养活。

  武汉本地人叫哥哥,都习惯叫“拐子”,其实“拐子”一词源于旧社会帮会中对老大的称呼,民间借用过来称哥哥,“拐子”在武汉也泛指与自己同辈年长的男性。

  武汉人对于妻子的弟弟一般称舅弟、舅爷,最有趣的叫法是“鬏(音同舅,读一声和四声)辫子”,但这种称呼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已经没有机会叫了。

  像“娘娘”这个称谓,如果读二声和四声(liánɡ liànɡ)时,是指婶婶,即叔父的妻子;如果读一声(liānɡ liānɡ),是指爸爸的姐妹,即姑姑。

  截至昨天记者发稿时,这条“汉话亲戚称呼大全”已被“新浪湖北”、“武汉同城会”、“乐活武汉”等多家官方微博转发,评论次数总共达到610余次。许多网友看完,都大呼“过瘾”,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称呼大全留下来,好好学习,甚至要传给下一代。

  网友“司门口的超超”说,这简直就是“过年走亲戚必备手册”,“甜甜”则力挺武汉话,她说听父母喊自己“丫头”,倍感亲切。

  另一网友“涤烦子”最感兴趣的是每种叫法的起源,“薯苏forever”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网友的想法,如此有特色的武汉话,一定要继续下去。

  胡全志认为,清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里有一句“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概括了武汉地区五方杂处,人文荟萃的特点。因此,方言中杂糅了许多外来因素,使得武汉话呈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汉话特点。

  通过对武汉方言的深入研究发现,东北、辽宁,广东、云南、山西、四川、浙江、江苏,还有安徽、湖南各地的方言词汇,都在武汉留下踪迹。但是,在一些地区,往往也有“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音”的状况,就连家庭里辈份的称呼,也叫法各异,妙趣横生。

  这些亲戚称谓,多数还保留在方言口语中,但有的已黯然失色,不复使用。随着现代家庭人口越来越少,一系列旁亲、姻亲关系也将不存在了。

  目前家庭称谓有趋于简化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使然,过于繁琐或带歧视的称谓是可以用恰当的称谓替代的,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亲和力,体现亲情;要尊重长辈,注意分寸。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unshi/2019-04-10/9026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