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技术对语言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语言交际变体自古至今获得了一次次巨大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及其功能得到了丰富发展,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促进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语言学研究手段的进步

  语言交际变体自古至今获得了一次次巨大发展,在此过程中,语言及其功能得到了丰富发展,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促进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语言学研究手段的进步。当然,本文所谓“语言技术”是个广义概念,既指对语言进行处理的各种技术,也指对语言交际过程(编码、输出、传递、输入、解码、贮存)进行辅助及处理的所有技术。本文概括描述语言媒介物由声波到光波再到电波的历史发展,揭示语言技术与语言交际变体、语言功能、语言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阐释语言技术对语言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为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研究开拓一片新的宏观视野。二、语言技术、交际变体与语言研究的相互促进语言技术的每一寸进步,都能带来语言、语言交际变体及语言功能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媒体;研究;交际;语言技术;口语;发展;书面语;生活;网络语言;音节

  网络媒体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在于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在于这些信息功能带来的生活新方式、社会新视野,也在于由此引发的有关新媒体的各种利弊之论、以及如何管理如何运用之辩。前面已经多处谈及网络媒体,下面就网络语言生活、对待新媒体语言的态度、获取新媒体的话语权等问题,再做些阐述。

  网络媒体的发展繁盛,促使语言交际进入到一个新时代。对网络媒体的思考,也就是对一个交际新时代的思考。这一新时代不同于前的显著特点,是人类具有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

  前些年,人们比较强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虚实两空间仿佛两世界。在现实空间是“现实人”,入虚拟空间取一网名,就仿佛裂变为另一个“虚拟人”。随着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体认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密切关联,甚至把互联网视为现实空间的延伸。特别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实施,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交互在一起,现实生活都要尽量“挪移”到虚拟空间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带实、以实撑虚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世界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明确告诉人们,中国的半数居民成为网民,网络语言生活已经成为现代国人重要的语言生活方式。根据相应适应状况,可以将人群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网络原住民。他们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网络是其生存空间,甚至被视为精神感官,键盘、鼠标和触屏是他们与外界勾连的主要工具,很多活动都乐意在网络中进行。

  第二类,网络移民。这群人原本习惯的是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书报、广播、影视是当年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他们有着与时俱进的意识,一直追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逐渐养成了网络生活的习惯,“入境随俗”,移居到网络中来了。

  第三类,网络观光客。这群人更习惯于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但也知晓网络风光无限,有机会就去游览一番。对这些观光客来说,网络是他们生活的一种辅助,一种手段。

  第四类,网络局外人。这些人不进入或很少进入网络,只使用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甚至连这两种媒体也不使用。他们缺乏基本的网络技术,或是缺乏入网观光的兴趣,是被网络边缘化的人群。

  对人群的这种划分,不仅有趣也很有意义。语言学研究网络语言,其实就是研究网络语言生活,研究各种人群的网络语言行为。这里要特别指出,应关心那些被信息边缘化的人群。信息平等是当今社会平等的重要内容,涉及获取信息的权利、拥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技能等多个方面。信息时代,信息不平等犹如贫富差别一样。“信息财富”分配不公,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新表现。应特别关注那些被信息边缘化的人群和地区,如:离退休人群、家庭妇女,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关注信息边缘化的人群与地区,消弭社会“信息鸿沟”,是公权力的应尽之责。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出现,都常受追捧,也常遭歧视。而今,不少人热捧新媒体,但也有人用平面媒体的眼光来看待新媒体,用网络局外人或网络观光客的视角来看待网络原住民和网络移民。

  维护祖国语言的规范与尊严,是包括网民在内的国人的共同责任。网络是集中各种媒体、各种网民语言智慧的平台,是新词语等语言新现象的重要生产地和传播源,故而网络语言现象特别炫目,并具有核裂变般的扩张能量。网络语言生活也是重要的语言生活,故而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也需要管理、规范和专业引导,对网络语言中的不良现象也需要给予批评和矫治。但也需注意,不能“以旧律新”,更毋需用“语言纯洁观”苛责网络语言。千百年来,中国古人常以《大学》中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勉。生活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当今之世,我们更应有“惟新是举”的胸怀。如此方能正视新媒体,适应新媒体,驾驭新媒体,拥有新媒体。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制度,一种规范,语言使用不能不尊重语言制度,遵守语言规范。媒体(包括自媒体)面向公众或“小众”传递信息,其语言使用状况对社会影响大,故而更需要语言规范,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以便做好语言榜样。平面媒体、有声媒体和网络媒体因其性质不同,虽然都需要规范,但语言规范的标准及规范措施应有差异。

  应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是媒体还是其他语言使用者,语言规范的目标都不应是“语言纯洁”,而是语言生活和谐。语言其实是不可能纯洁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在使用语言,人们在不同场合、凭借不同的媒体使用语言,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词语新用法可能同旧的语言规范、甚至是社会规范发生抵牾,怎能强求其纯洁?语言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披金淘沙,舍劣存优,焉惧其不纯洁?

  “语言纯洁观”,在理论上没有依据,在实践上也难行通。当然,不同意“语言纯洁观”,并不是不关心语言不规范现象。语言教学、辞书编纂、语言规划等等,都是在帮助社会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帮助语言增强自组织能力,选优汰劣。此处强调的是“观念”,对待语言不能有“洁癖”,特别是不能用平面媒体式的思维来对待新媒体及其语言,否则难免削足适履。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9-01-14/9696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