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称评审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论文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导读】广东职称评审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论文

  【导读】广东职称评审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论文。《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改革有利于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央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只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有很大机会申报正高职称。《意见》还提出,将进一步向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

  《意见》第二条规定,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主持(责任)人研发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单个技术转让项目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 50万元或3年内多个技术转让项目技术交易额累计达到100万元的,在参与职称评审时每个项目或每100万元可替代一项纵向课题要求,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完成两项技术创新并实现成果转化等条件之一的,可用一篇专业技术分析报告代替一篇论文要求。

  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100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了。

  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有利于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改革将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据了解,这种评价方式为全国首创。

  经济之声:科研人员评职称,过去在哪种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都有硬性规定,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对一些搞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合适,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来说,职称评定标准的变化绝对是个好消息。您怎么来评价广东这项改革的意义?

  张春蔚:我觉得这首先是立足于实际,以前往往会说一个人做的好不如说的好,做的好不如写的好,看你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己论文的级别有多高明,容易被普通人看得懂。但我想科研领域还是要让专业说了算,不是说拿给外行人看得明白。实体经济当中我们还是希望真实的一个经济的转化,所以这一项改变,看起来是一小步,但是我们在人才认定以及在经济往来当中最真实的一步。它说明,不是说写的好、说的好就应该得到掌声,而那些做的好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更应该获得掌声,因为他们从理论变成了建设性,并且变成了一个真金白银的现实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才是我们更应该鼓掌的。

  经济之声:在《意见》当中,还提出了要进一步向新兴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下放职称的评审权。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积极性是不是也很有意义?

  张春蔚:以前大家觉得发个论文就好象登上月球,而现在我想不要只是去“画月亮”,我们要真正的登上月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真实的突破,对于科研的推动也能够吹糠见米,而不只是去画饼充饥的发表多少篇论文、完成多少次报告。如果不能够把科研转化为一个衡量标准的话,那你会发现大家都在夸夸其谈,那到时候都是赵阔用兵。

  经济之声:下放这种职称评定权是不是能够更加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实际的了解一线人员的技术能力,更加有专对性而且也更加利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张春蔚:我觉得这样一个报告,它只能表明一种姿态。以前我们很看重第三方,因为如果我不能对它的专业水平进行评定,我可以找论文发布的第三方来证明他很优秀。现在的转变当中,它可能是一个辅佐。我相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论文的发表和实业的转化可能是并行的,但是因为我们关注这样的转化,它才能切实的推动科研的效率。否则,大家都只关心我发了多少篇论文,我怎么用更多的论文来证明自己的成就,而忽略掉了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的所有研发都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而不是只在纸上兵。

  广东这次的职称评定改革,除了科技成果转化可代替论文外,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成效突出的,也可降低或免去相应论文要求。另外还规定,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的高层次人才可以直接认定正高职称资格。

  经济之声:广东这次职称评定改革还有一个内容就是要提高论文的质量要求。以往论文在科技人员职称申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唯文本论”现象。写论文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毫无实际意义。您怎么看广东职称评定改革对于论文要求的改革,这是不是也值得在全国推广?

  张景岫:总体上还是一个积极和进步的方向,因为最近我也看了一个统计数字,就是我们国家在SCI上的论文总数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九位,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从被引用的情况来评定论文的质量,在全世界只排在了124位,说明我们国家在职称评定的体系当中的确是存在着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并不是说10篇很一般的论文,它的科研价值就能比得上一篇质量很高的论文,这两者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和质之间的互换。很多影响力的论文,仅仅一篇,但是它对于学术研究或者未来生产力和科研的提升来讲,可能是几百篇、上千篇、上万篇平庸论文都无法比拟的。我个人觉得这个行为是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的。

  经济之声:关于职称评定,不仅是科研人员,很多高校老师也是一肚子苦水,听过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说的是一位大学老师就喜欢讲课,不喜欢写论文,多年来苦心钻研教学,课讲的特别好,桃李满天下,但是可能就是因为没有经常写论文,所以他的职称也就始终停留在一定的阶段。现在广东出台的这种改革,您觉得这种职称评定体系的改革,还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未来的改革我们应该怎么去推进?

  张景岫:我觉得职称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针对你所提出来的这个现象,我觉得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做法,比如说美国在教职员工的职称上是分有两个系列,一个偏向教学,一个偏向科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适当的考虑在职称评定上也区分教学和科研不同的方向。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在职称评定当中,对于评审人的学术能力认定,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的机制,因为现在在职称评定过程当中也出现过很多乱象,如何引入这种监督的机制,如何对造假的行为或者不合规的行为进行惩罚,也是让职称体系变得更加公平和透明所需要进一步去考虑的方向。

  昨天,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条“银行卡账户管理费和年费免收服务体察”的报告,报告中称,通过体察,发现八成银行未落实免收年费的规定。政策下来一年多了,究竟是哪些环节让消费者没能享受到“政策福利”?

  广东省女企业家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昨天召开。主办方发布的一份现状调查引人关注。数据显示,广东女企业家多是50岁以下的高知、高能人士。

  9月1日起,广东省实施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在有关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问题上提出了11条创新举措,打破了以往职称评审中“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此次改革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科研项目和论文的要求,只要研究开发了高新技术并实现转化,就可以申报正高职称,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keji/2019-02-18/12186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