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核心是与孩子建立同理心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近几年,因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校园霸凌、儿童心理疾病、家长自我提升受阻等问题频繁发生

  近几年,因家庭教育缺失引发的校园霸凌、儿童心理疾病、家长自我提升受阻等问题频繁发生。作为家长,他们承受着来自孩子、长辈甚至自己的诸多压力。一方面,他们承认“软实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后居于人。一连串的矛盾导致如今的家长陷入了集体焦虑的困境,究竟这些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解决?

  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新浪教育特别邀请智课教育家长成长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燕做客新浪,为家长们提出教育焦虑问题的应对之策。

  近几年,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很多家长非常忧心,类似“一个月工资养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班”,“全班只有我的儿子没有出国”,这种话题屡屡引起热议,让许多家长变得忧心忡忡。面对这种教育焦虑,我们该怎么办?对于大家共同焦虑的教育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

  今天我们的演播厅就请到了智课教育合伙人、智课教育家长成长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高燕老师,请她来给我们进行一个解答。

  高燕:好的,新浪教育的网友大家好,今天非常开心能带着智课教育家长成长研究院和新浪教育联合打造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结果来到会客厅,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当今的中国家长对于教育有哪些最焦虑的话题,而我也更想跟大家探讨的是,面对这样教育的焦虑,我们到底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它。

  主持人:前不久,新浪教育和智课教育共同联合做了这个家长焦虑调查,您刚刚提到的,在这个调查中我关注到其实有将近90%的家长,认为对于培养孩子的软实力,比孩子的分数成绩更加重要,这其中有47.01%的家长更是非常同意这个观点的。但同时家长在达成这一共识的同时,也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也非常重要,很害怕孩子在花时间提升软实力的同时,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上了辅导班,学习成绩又被拉后了。面对这种家长的矛盾心理,应该怎么做?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高燕:我们在分析调查结果的时候也觉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像你说到的,九成左右的家长都觉得软实力真的非常重要,但同时在排名前三,说你最焦虑的教育问题的时候,其实学习成绩却高居榜首。不管是对于少儿段的家长,还是对于说孩子已经上初中、高中阶段的家长。

  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折射了一种现象,我觉得在中国,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现实,就是孩子的成长出路,现在家长可以看到真的选择不那么多,大部分留在国内读完12年的教育,然后未来他的出路是什么,基本上都是说我要考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尽量能够找到一个可能在这个时代还不是那么冷门的工作,这是普遍家长和学生们的一个心态。也正因为未来孩子教育的出路比较少,所以你必须要通过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这样一些入门考试。你说大家的出路如果都选择是这样,成绩你让他不关注是不可能的,因为成绩毕竟是来衡量他的每一步是否成功的一个基石。

  但是另一方面,大家也会发现这几年暴露的一些问题,其实可能前几年就有暴露,比如说有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有些孩子可能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很好,但是到大学甚至有一些极端的现象,没多长时间不得不退学,因为独立的生活能力完全不具备。

  主持人:我们刚才聊到这些孩子们既想要上这个班,如果又想上那个班的话,时间肯定是分配不过来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想提升孩子的软实力,有哪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呢?

  高燕:我借着刚才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我反倒想引出来另外一个观点去看这个问题。家长如果认为孩子的软实力就是仅靠一个兴趣班,仅靠上一个什么课外班能够培养出来,这种想法我觉得是不对的。其实我们可以去看一下,国外也好或者是现在可能真正比较资深的一些教育专家,真正看待孩子们哪些软实力比较重要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比如说沟通能力,比如说协作能力,比如说坚持性,这两年也是被大家非常多的提及,说坚持、坚毅性到底有少。这种能力如果我们分析到根本,它其实不是靠一个课外班能够培养出来,相反这些能力和素质,其实是要从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从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培养的。这个就是叫未雨绸缪。如果你现在认识到这些软实力很重要,其实你会发现一个能力的形成它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地在生活当中去强化和重复才能形成的话,你就会发现我不用忙着给他上课外班了。平时我跟孩子的沟通,我有没有沟通到位,在和孩子产生误解的时候,我有没有带头去跟孩子示范,我是通过沟通的方法把它解决。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的一种沟通的能力。

  高燕:没错的。这个东西就是我觉得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你做给孩子看,比你给他上一堂课,说他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不爱沟通、沟通不好,你再给他讲课,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沟通,比这个效果好得多得多。所以,这两个东西,大家注重硬的成绩,又注重软的实力都无可厚非,都非常非常正确,只不过我们对软实力培养的这件事情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它真的需要日积月累,要化在孩子平时的日常行为当中,逐渐养成一个习惯,而不能依靠一个单纯的兴趣班。

  主持人:我们聊到东西方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有很多不同,我们知道在中国,家长往往是有了孩子以后就全身心地扑在了孩子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可能就缺少一定的时间。但同时孩子自身的成长又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面临一种焦虑,在家长自身的提升和孩子倾注心力的照顾上,该如何来平衡?

  高燕: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我在招人的时候,我们部门招人的时候,我就曾经看到有一些人说,他过去有一段经历是因为在家照顾孩子,尤其是女性居多,她是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然后等到她再回到职场上,到一家公司来应聘、面试的时候她变得非常不自信。问为什么不自信,她说我有两年不得不在家全职地照顾孩子,因为照顾孩子确实也很重要,但是这两年我就疏于了可能职场上的历练,没有相应的经验,所以我确实自信不起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说,你说你一开始入到职场开始工作,没有孩子,你可以全身心在这个上面。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结婚了,要孩子了,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当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我觉得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你要平静地接受他,当然我们不排除现在有些人很自由主义,说我觉得生不生孩子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不想受到社会其他的压力,我想不要孩子就不要孩子,确实有这样的人,我们尊重这样人的权利,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走这样一条路,结婚、生子、要孩子,没有孩子也是一种遗憾。

  第一点,你要正视,在你职业发展的中间会有一段时间,你不得不把你的精力倾斜到孩子的身上,这是一个现实。如果你的心态是焦虑的,你的动作就会变形,反倒不容易处理好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东西。

  第二,确实想平衡职业成长,又兼顾到孩子小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照顾到他,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你只能去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也想跟大家说另外一个东西,如果你在你的整个职业成长的阶段,在一开始有能够比较清楚地去规划一条职业发展的路径。你知道在不同的阶段,我要在我有精力全身心放在职业上的时候,我能不能拼命地像海绵一样去吸收,把职场上需要我的能力,尽量在我精力足够的时候把它发展出来。等到我真正家庭需要我把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可以刻意地做一个倾斜,但是我不至于荒废掉我已经养成的能力。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大家还是要做到一些未雨绸缪。

  在我们的直播课里,也和我们的家长做了一个分享,就是从25—35岁阶段,大家真的需要有一条职业路径。以我个人的成长经验,25岁到35岁,我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比如说28岁之前,我相信因为你工作时间应该也不是特别久,我们会有一些共鸣,28岁之前你知道职场最看重的是你的什么?绝对不是你的经验。

  其实经验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的。职场看28岁之前的人,先看你的潜力,你的素质怎么样,值不值得培养。另外,你要在28岁之前可能要锻炼出来一些职场上所有的职业人士都要有的一些基本的通用能力,这些通用能力就包括比如说规划的能力、计划的能力,比如说时间管理的能力,还有协作的能力,这几项能力是通用的,不管你到哪个阶段都是通用的。

  一开始我们看一个28岁之前的职场新人,我们希望他就算经验不丰富,但是这些能力能不能够锻炼出来,这个时候你真的就需要有一个自己发展的路线,OK,我要锻炼我的职场的通用能力。另外有一个副线,就是我要去尝试一下未来我有可能会在哪个职能上去获得一个深远的发展。比如说你可能做研发,其他人有可能去做一个市场,有的人说我就是做人力资源,这个职能其实对很多人来讲是要花一点时间才能实现。

  高燕:没错,你要是尝试,有些工作你没做过,你真的不知道你是不是喜欢。从我们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你只有爱一行,最后你才能够精一行。所以,28岁之前你可以去试。

  我个人的经验,我原来学的是人力资源,毕业了先去做人力资源,但很快发现好像自己没有那么喜欢。后来我想说我是不是可以挑战自己做一些销售相关的工作,28岁我真的就尝试了很多东西,再后来我就确定了我适合做市场,我就专门在市场这个领域钻研下去。

  从25岁到30岁这一阶段,有的时候这个阶段会有一点重合,因人而异。在25岁到30岁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建议,现在你要争取能够找准一个职能,就像我刚才说的,人力资源、研发还是财务,还是说市场……你要有自己职能的赛道,你要练出来一技之长,职场人士到这个阶段如果没有一技傍身,你发现你就每天是求职的状态,真的找工作都不好找。

  但是如果要到30—35岁,我就会建议除了之前已经积累下来的职能方向,还有一些通用的能力,当30—35岁的时候,别人对你的期望是你一定要成为我团队里面的一个骨干了,甚至你要开始带团队了,要成为一些骨干精英了,这个时候对你的要求就不仅仅是你已经积累下来的职能上的专长,还有一些比如说通用能力,还要看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你有没有专注在一个行业当中积累出你对它深度的洞察和视野,这时你真的要去思考,我有没有选准一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我有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因为你没有一定的视野和格局,是很难成为一个团队里面的领导者,是很难去担当的。

  所以,这样的路径如果有了之后,各位其实不用太慌张,职场对于每个人的职业在发展不同阶段的时候,你的能力要达到什么程度,其实也是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的。所以,你不能慌乱,就一步一步地去走,但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了孩子,你的精力一定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我想说的是,养孩子难道不是一份工作吗?即使对那些说暂时要停下来我要全职去看孩子的这些家长,我都想告诉你说,你千万不要低估了你做家长的这一份工作。如果你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你锻炼出来了极强的同理心,锻炼出来了非常善解人意去如何读懂别人的心思,然后换位思考,如何有效沟通和协调这样的能力,难道对你的职场来说不是很有利吗?如果这些能力你能够回过头来返回职场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锻炼了自我学习能力,因为我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家长,到我成为一个育儿的专家,你给我看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同理心、沟通、协调,这些都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自己不那么看,你就会发现养孩子这个事完全是占据了我的职业发展,阻碍了我的职业发展,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换一个视角,这样你获得的成长也会不一样。

  主持人:我们其实聊到了家长们的一些焦虑,但是我们也在开始的时候说谈到我们做的这个调查,也是面向了一二线城市的很多家长。您关注到了这个调查结果中间,除了我们刚刚聊到的家长的一些矛盾心理或者焦虑,还有哪些是他们最焦虑的一些问题,能在这里跟我们的家长或者其他的网友来分享交流吗?

  高燕:好的,我这里再做一些剧透。有一个线岁以上孩子的家长。对于孩子,你最焦虑的几个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多选。后来我们发现,这两个群体有类似的地方,就是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当然低龄段的孩子家长和高龄段孩子家长稍微有点不同的是,对于手机上瘾的这个事,高龄段的家长就会更担心,排名第二。低龄段的孩子,对校园安全就会更关注,它是排名第二的。但是排名前三的都是这三个选项。由此也看到一些社会的问题,比如咱们说近年来校园安全的事件确实频发。

  有的是孩子被伤害,有的是孩子被欺负,校园霸凌这样的事都会有,孩子不得不关注。当然成绩,第一个问题已经沟通过了,为什么大家非常紧张这个事情。另外,有趣的是关于手机上瘾这个事情。这几个焦虑这么的普遍,我也能发现,这真的是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引起来的一些结果。就以手机上瘾为例,智能手机已经太普及了。

  有些家长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孩子手机上瘾这个事,我如何去解决?我想提出两个观点,先来问家长。第一点,你对手机上瘾的定义是什么?我可以这样讲,如果你认为大家每天都在用手机,大部分时间离不开手机,就可以说它是手机上瘾的话,我还真的不是特别特别的认同。因为如果谈到上瘾,大家都知道,毒品有上瘾。真谈到上瘾这个级别,其实它已经构成了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在心理学领域我们是有一些指标来衡量的,因为它会有一些表现出来的特征。我举例来讲,如果真是达到手机上瘾的程度,它会体现是说一刻没有手机都会显得非常焦虑和惊慌。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种程度,其实你不用太担心,你只能说孩子喜欢玩手机,但是这个可能还没有达到上瘾的程度,你真的也不必过分地焦虑。

  第二点,当然我们会说,小孩子那么小就开始不断地拿手机来去玩,你肯定有一些担心,你怕他上瘾。这个时候如果你怕他上瘾,从一个未雨绸缪的角度来讲,我们家长应该做什么?你先检讨一下你自己,你凭什么要把一个手机和pad,就为了让孩子腾出一点时间给你自己,你就丢给他呢?大家都知道,4岁以前的孩子都通过闻、摸、感受去认知这个世界的,你为什么让他感受的是一部手机呢?

  另外,孩子在去到幼儿园之前,他大部分认知这个世界或者是学会说话或者是学会行动,都是模仿大人的,你为什么要在你和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里,在他面前玩手机呢?如果你避免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也就不必过度担心你的孩子那么小就会对手机上瘾这件事情了。所以,家长还是需要做一些表率。还是回到咱们的那句话,最好家庭教育的方式就是你做给孩子看。当然如果你有一天发现,我一刻不拿手机我都觉得心发慌,我甚至都要出汗,那可能你也需要去看一看医生,这真的有可能是上瘾的症状。

  所以,摆脱这样的症状,当然心理学家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建议。比如说你要强制自己,每隔多长时间的时候,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设个闹钟,每隔多长时间我一定要放下手机,做一些不依靠手机去完成的任务。比如说我看看窗外,比如我活动活动筋骨,比如我必须带孩子去外面散步。如果你强制性的话,其实两相一结合,你就不用太担心上瘾这件事。

  高燕:没错,手机不是你的全部。但是我也觉得,真的,我们工作的时间里面,很多时候都要用到手机,这也是一个现实,因为我们和同事的沟通,都是在微信上完成,确实也离不开手机,那你就正视它,就把它当成某个特定场景下的工具,去用就好了。如果你发现孩子已经很习惯用手机,你也可以利用这个趋势。如果孩子习惯用手机,你还想让他不耽误其他的学习,那你可以找一些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学习的一些项目,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包括我们家,我们也有一些基于手机端的app,如果你规定孩子用手机可以,是用手机的时间里有25%能是用在学习,如果你是在学习,OK,我欢迎你。所以,手机说到底是一个工具,工具无罪。

  高燕:对。另外,对上瘾这个事大家轻易不要贴一个标签,我觉得没有达到某些生理表征的时候很难是它是一个上瘾的病症。如果大家都习惯于用这个工具,你能不能让他在这个工具上完成更多有益的事件。另外,强制让大家离开手机,去做一些不需要依靠手机就能完成的一些,比如户外的活动,或者和孩子就是用心和心的交流,和孩子一起看本书。我觉得这些习惯还是要养成,这样你就不必过于对这件事情谈起来就像洪水猛兽一样。

  说到最后,我还是想再重复一下,家长做的表率很重要。我有的时候会看着这个调查结果,我甚至会想说,家长制所以那么害怕孩子手机上瘾,是不是你已经担心自己在上瘾了呢?所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主持人:我们刚刚聊到了家长对孩子三大担忧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家庭问题,是在中国也非常普遍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很多是忙于工作,没有精力、时间太多地照顾和陪伴孩子。会出现一种现象,一个是一些年轻的夫妻可能在一线城市,孩子可能留守在二三线城市,孩子交给长辈来照顾和培养。另外,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在白天,包括小孩上学、放学后的辅导,都是由隔辈的长辈完成的。一方面帮年轻的爸爸、妈妈减轻负担,省了不少精力。但同时两代人可能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会有很多不同,加上内部中间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冲突。如果在家庭内部遇到这样一些矛盾,有这样一些理念的冲突,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来解决它呢?

  高燕:其实说到底,这是家庭关系处理的一种方式,确实是我们在做这个调查的时候也有这样一个表现,大家说我在一二线养孩子生活压力比较大,我真的放下工作养不起你,如果我陪了你,完全都全身心地陪你我又养不起这个家,确实有这样一些矛盾,所以就有隔代家长的介入。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要做好一个团队的建设。育儿、家庭教育是一个团队完成的team work。首先要确定一点,既然是一个team work,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认知、统一的规则在这个团队里发生作用,这也是以前家长们说的一句话,在对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家里真的只能有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每个人都想说了算,而且你们的观点还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会造成你们之间的矛盾,也会给孩子带来混淆,到底谁说的对。今天爸爸说的是这样,明天奶奶说的是另外一样,我到底应该听谁的?另外,孩子很聪明,逐渐会区别出来,这个家长是护着我的,我就寻求他的帮助,其他家长明明是对的,我也不一定去听。孩子就是这样一个自然选择。所以,我就说既然如果你把家庭教育和育儿这件事当成是一个team work,要确定唯一的标准、唯一的理念。

  就像我们在公司里搭建一个团队是一样的,不能有两套主张,这个时候家庭成员必须在一开始就要坐下来把这些事情给沟通到底,说到底还是个沟通和协作的问题。比如在家里面,孩子绝对不能过分溺爱,我们要给孩子爱,但是也要给他一定的规则,否则的话他就不知道养成什么样了。所以,这些东西一定要事先说好。另外,还要制定一些原则,比如说当出现什么样冲突、问题的时候,只能一个人在孩子面前发言。如果有不同的观点,一定要在孩子的背后讨论解决,有一个人去代言,在孩子面前表达,这样的规则还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有人说,家庭教育放松一点,那我请问,如果你要真的能放松,你至于有这么多焦虑吗?咱们现在的这些东西其实恰恰是为了解决焦虑。所以,我觉得事先的思考和规划,这种沟通是真的不能省的。

  高燕:没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觉得真的家长之间要在事先把它当成一个team,然后你既然有了统一的规则,有了统一的价值观,事后大家还要按照自己的专长各自去分工。当然你的团队里还有外面雇佣的保姆、家庭教师,都有可能,这时大家要做明确的分工。就像我前一段时间去采访我的一个师姐,她在投行工作,她真的非常非常忙,她现在带两个娃,年龄都还不是特别大,一个才两岁,一个才一岁。

  非常占人手,所以她请了保姆,也会有长辈帮她一起来带孩子。后来她说我的规则一定是什么?我要把我工作当中那些带团队的经验移植到家里面来,要对老人说,我对你的期望可能就是你们在我不在的时候帮我照看一下孩子就行了。对保姆的期待就是你能够安全地照顾好孩子和老人的饮食就好了,我不会对你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孩子的其他的专业问题的解答,就是要回到家里,由爸爸、妈妈主要来负责,因为什么呢?当家长都累,但是这个特定的阶段,我躲不过,我就要去面对他。所以,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角色的分工。这是第二步,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有时你会发现我们和隔代老人之间有冲突,有的时候你回归到根本,你看问题的本质,有时候你会发现,我可能对我的隔代老人期望不合理,我对她期望太高了,她是那样的一个年代,甚至有可能接受教育没有我们多,但是你偏偏期望她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什么都知道,又会科学育儿,教育理念又和我们完全一样。对不起,你期待的是一个超人,那不是你爸、你妈,这样的话非常容易产生期望达不到,就会失望,就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对不对?我刚才的那两个建议是非常想给到家长们的。

  主持人:其实我们常说是爸爸、妈妈已经把我们给培养出来了,往往现在他们又在帮这些年轻人再去带他们的孩子,好辛苦,但同时作为现在职场的年轻人也是非常不容易。就像您刚才谈到的家庭内部的沟通协作,在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燕:对,而且在背后还是要回到那一点,人和人之间真的要多一些同理心和相互的理解,互相真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他能够做到他现在做到的,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我觉得还是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困难的阶段大家协力走过去就好了,等孩子长大就稍微好一些了。

  主持人:对,包括我们在谈到教育焦虑这一块,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成长,其实虽然孩子小,但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可以有这么一个同理心,回首一下自己的成长路径,也许我们也曾经,比如80后、90后,都曾经在某一个阶段被认为可能是说没救了,很叛逆。但这个被大家焦虑的一代,他们现在依然成长得很好。

  高燕:所以回过头来就看看我们自己的成长,我们肯定也都经过了青春迷茫期,经过了叛逆期,然后还有职业的迷茫期,但我们也一步步走过来。所以就说什么呢?还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有一些道理,有一些习惯,是你可以从小帮他去养成的,主要是通过以身示范帮他去养成,但更多的你知道,孩子就是有一些路一定要自己走过,他才能够明白的。那你就给他支持,让他自己去经历,自己去长这些见识就好了。真的对于家长,孩子的教育,不必过分地焦虑到是说,哎呀,我是不是在他小的时候事无巨细,全部都帮他考虑到了,他一定就怎么样了。未必,那样你的压力大,孩子的压力也会特别大。

  所以,我其实很欣赏,像纪伯伦先生有一首诗,就是说孩子是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真的不属于你。就是说你决定不了他的明天,即使在你的梦境当中,甚至你都憧憬不出来他的明天,有些路就是要他自己走的。回到教育理念上面来讲,现在的家长真的应该有一个理念是,孩子不是你的所有品,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你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你觉得应该坚持的、应该是对他来说是对的,因为你经历过了,你做给他看以外,更多的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守护者,帮他去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然后路还是要靠他自己的。这样的话,其实你就会放松很多。回顾当年,我们觉得我们小时候70年代的年轻人,其实我们多是放养的,放养到今天也还不错,也没长成一个歪的小树苗。

  主持人:对的,因为这个坑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前方的路不平,有坑,但是只有他自己摔了这个跤,他才知道多疼。

  高燕:在这里我也要借一点点时间,因为关于这份我们和新浪教育联合做的这个调查,这是我们在中国内地首次推出一个针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的调查,这个指数的报告,我们将会在9月16号2018首届国际教育家长汇的活动上面去做深入的解读,当然也会给到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洞察,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们也请到了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比如张怡筠女士,去来跟大家现身说法一下,到底如何去来摆脱家长的焦虑,我们有哪些事情是我们最该做的。所以,也欢迎新浪的网友们到时能关注这场活动,我们一起来发布这个结果。

  主持人:到时我们的这些家长,或者以后即将成为家长的网友们,对这类问题都是非常关注的。再次感谢我们各位新浪网友对本期新浪会客厅的关注,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的教育资讯、教育知识,也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新浪教育会客厅》,当然也别忘了9月16号我们新浪教育联合智课教育举办的2018首届国际教育家长汇,大家也要及时地来关注、了解,谢谢大家!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08-30/211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