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北大清华上川大?生涯规划教育意义在哪里?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模式让考生如何如何选课、选考,上海、浙江的四年试点经验如何与本地本校结合,将成为更多中学校长面临的难题

  ”模式让考生如何如何选课、选考,上海、浙江的四年试点经验如何与本地本校结合,将成为更多中学校长面临的难题。二是考生报考志愿再遭诟病。清华教授怒斥各省市高考状元纷纷读商科“向钱看”的言论,并非第一次出现。但在新高考政策下,结合“的考生都不清楚自己未来就读的专业”言论,变得尤为尖锐。三是寒门贵子现象。前有“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王心仪,后有退学中科大、弃清华北大选川大的李一峰。这三个话题都指向一个隐忧:少年立志,但十二年寒窗苦读后填报的志愿,有多少是不明其志随大流之选?

  李一峰的出名,来自他出人意料的选择:不忘初心,舍北大清华而选川大。毕竟,进入更好的名牌大学就读,才更符合国人对高考的期望。但与志愿相比,自中科大退学选择复读,才是他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样是国内一流大学,但读了快三年后毅然放弃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选择复读重新开始。显然他明白,与学校的名气相比,专业,才是决定此后人生的基石。从这个层面看,李一峰比许多同龄人都有着更清晰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

  作为学生,什么时候定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小学开设泛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对一些典型职业做初步了解;中学引入专业体系,通过持续跟踪的心理咨询与建设、个人测评、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性格、兴趣、优劣势,对社会做更深入解读,最终制定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规划。

  这是理想的生涯教育——不只为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但现实是,尽管有不少学校都引进了相关课程或工具,设置了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如李一峰这样能对自己未来做出规划选择的学生依然凤毛麟角。即便是他,也是在进入大学近三年后才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无论是如李一峰这样选择从头开始,还是为了一纸文凭在大学混日子到底,都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及早引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避免资源浪费,让学生少走弯路,是新高考政策自2014年试点以来,一直强调的方向。

  学生可塑性强,未来变动的弹性高,中学期间可以学习生涯规划为主,职业规划为辅。前者包含三个方面:人生目标的确立(我为什么而学?)、目标内容(我可以学什么?)、目标实现的路径(时间管理与学习习惯养成)。

  即便进入社会多年,很多人都不明确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标。指导老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答几个哲学而实际的问题开始:

  按照惯例,进入中学就要放弃文艺、科技、体育等兴趣班,为主科学习让路。但新高考制度下,这些都必须纳入学习生涯规划里。

  按照改革纲要,以后的大学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而越早确定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学习就会越轻松自信。

  学生职业规划可以是三年长期计划书,也可以是立足一个学期的短期安排。在行动之前,同样要对两个问题做出清晰回答:“未来一学期(三年)我的个人学习具体目标是什么?用哪种方式更能保证我达成目标?”

  如果还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和方式,可以将计划书做得更细致。如以考入重点高中或者跻身年级前100名为目标,有可能需要列出下列规划:

  而帮助学生制定规划并督促、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帮助他们梳理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正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

  未来,不只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等将更加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继心理咨询师后,“职业咨询师”这一岗位也有可能成为中学常规入驻的专业指导师。但现在学校应该做什么?

  针对已暴露的问题进行解决,是重庆市政协委员、民盟九龙坡区委会主委刘建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对部分已开展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三大问题:

  1)课程内容贫乏,只关注与高考填报志愿相关的内容,缺乏对学生性格和兴趣的了解,违背高考改革突出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初衷;

  2)缺乏阶段性,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高度雷同,忽视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无法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教育形式单一,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和活动课的比例偏低,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这并非个例,新高考带来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大部分已开展的学校多在理论层面铺展开来。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美国中学的课后项目,也许能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和中国一样,大多数高中生对未来人生方向感到迷茫,也不清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己的才能。为此,美国不少高中都开展了课后项目,在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校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参与设计机器人,进行某个科学类方向的研究,学习乐器或者新语言、新手艺,甚至参加学校的课业辅导项目等等。而这些课后项目不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业与行为表现,而且通过积极参与课后项目,学生更清楚了解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高中阶段就找到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一个好消息是,近几年,国内对于职业发展的探索也正慢慢从大学下沉到高中。许多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平台,通过5-10天不等的短期体验,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体验工作,接受一些职场技能的培训,比如PPT、Excel、演讲等技能,甚至加入一些内部比赛,让孩子在大学前就经历一场小型商赛。而学校如果能将这些社会资源与自有的生涯教育课程结合,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课后项目体系,着实值得期待。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09-03/22191.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