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窨院建筑技艺:只见炊烟不见房只闻其声不见人

来源: 浏览

小编: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窨院建筑技艺:只见炊烟不见房 只闻其声不见人)  “见树不见人,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窨院建筑技艺:只见炊烟不见房 只闻其声不见人)

  “见树不见人,见村不见房。窑洞土中生,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绿树簇拥处,农家乐融融。”这一民谣,描写的是平陆县一种独特的民居——地窨院。

  地窨院也叫地坑院、天井院,有的地方称作地窖院或下地院。地窨院冬暖夏凉,造价低廉,是古代人们靠智慧沿袭下来的一种穴居生存方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平陆县张店镇张店村一地窨院的主人王守贤和镇文化站长张合成引导我们站在院上方俯瞰,院落犹如一方极为方正的天井,四面墙上均有窑洞。绕到院门处,进大门,是一个宽阔的院落,正面墙中央有一方砖碹的半圆形拱门,门里还套着一个方形的木门。里面一道弧形的狭长甬道蜿蜒向下,来到院里。院中央圆形的花圃里育着各种花草,旁有一口盖着盖子的天井。又欣赏了他的每孔窑洞,窑洞内壁光洁坚固,木窗木门、青色地砖都在默默地呈现着蹉跎岁月的痕迹。王守贤说,他就出生在这座地窨院里。这座院子为祖上所传,修建于清早期,已有数百年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重修过。

  据资料显示,地窨院的修造,遵循八宅门的堪舆理论布局,是建筑史上十分独特的类型,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地窨院利用自然地形向下挖掘而成,整个建筑,甚至整个村庄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设计别具匠心,挖掘过程中“马腿”“马架”的运用,更是极具智慧和巧思,其装饰上“拦马墙”“马牙”“滴檐”“砖建”“砖拱”的采用,最大限度地兼顾了装饰性和实用性,院心的绿化,则把院内和院外融为一体。

  地窨院一般边长为10至12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至7米,在坑院内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位置,设计挖出一个通向外面的坡道,作为出入院子的通道。地窨院内有蓄水坑、污水积水坑,院顶四周设置有一米左右的防御墙,防止人畜失足跌入。简单的设计和布局,凸显了人们的智慧。

  深入地下的地窨院是怎样防水的呢?王守贤说,这一点,我们的祖先早已想到了。地窨院里除了供人畜日常生活用水的“水窨”外,每座地窨院都有一个专供排水的“渗井”。渗井的主要功能就是预防地窨院水患的设施,绝大多数地窨院渗井都挖到地下砂石层。每过几年,主人都会“淘窨”(将淤积在沙土层的淤泥清理出来)使渗井保持良好的渗水性。德国人鲁道夫斯基赞叹: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地窨院建筑师 (农村叫大工)是地窨院营造的“工程师”,掌握着垒灶、盘炕、打窨、泥窑等关键技艺。今年70岁的王守贤就是地窨院营造为数不多的工程师之一,有着40多年打窑下院的经验。王守贤说,地窨院坚固耐用,一经建成,可居住数百年。以前平陆县地窨院有17000多座,村子里谁家修窑打院,都会邀请他去勘察、协助,商讨打院有关事宜。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盖起了砖瓦房,搬出了地窨院,大部分院落已荒芜或回填造地。目前全县保存下来的地窨院仅剩1000多座,只有100余人还住在地窨院里。现在基本不再新建地窨院。张店镇文化站长张合成说,地窨院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若再不关注和保护,再过五年、十年,就只能在影像中才能看到了。据了解,面对这种现状,当地政府正想法保护开发,推出了地窨院农家乐、地窨院窑洞宾馆等旅游项目,希望借此能留下这一古老又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

  李创业、王守贤、张合成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地窨院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窨院建筑技艺:只见炊烟不见房 只闻其声不见人)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keji/2018-12-01/6522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