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行业劳动者职业形象大盘点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五一”小长假将至,忙着旅游出行之际,也别忘了五一劳动节原本的含义——庆祝劳动者的辛勤工作

  “五一”小长假将至,忙着旅游出行之际,也别忘了五一劳动节原本的含义——庆祝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今年五一,零点调查发布了对普通公务员、城管、企业家、警察、中小学教师、高校教授、记者、导游、军人、律师十大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开展的职业形象大调查,调查发现:

  有近一半公众认为,即使是普通公务员,收入也比大多数职业高(49.7%),44.7%的受访者觉得再不济也是和大多数职业差不多。认为普通公务员的收入会比大多数职业低的仅5.2%。

  说到福利水平,多数公众(62.5%)认为普通公务员的福利水平高于大多数职业。

  而在忙碌程度上,公众集中认为普通公务员的忙碌程度和大多数职业差不多(46%),也有34.7%认为公务员比大多数职业都闲。

  在廉洁方面,四成(45.0%)公众认为正科级以下的普通公务员至少大多数都很廉洁,其中的3.6%认为他们都很廉洁。另有31.7%认为普通公务员半数左右很廉洁,还有21.8%认为仅少数廉洁或都不廉洁。

  在城管的职业形象上,正负面声浪交锋激烈。“文明执法、奉命维护城市秩序”的正面印象(47.5%)仅比负面印象“暴力执法、滥用职权欺凌弱势人群”(45.2%)高2.3%。如果以十分为满分给城管人员的素质打分,他们仅得到了5.6分,职业形象危在旦夕。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孩子从事城管职业时,仅三成半(35.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

  这些受访者对城管印象的最主要来源是亲朋好友的口耳相传(66.1%)。电视电影(44.2%)和个人经历(42.9%)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印象来源。

  一、二线城市的公众对城管的印象分化明显。在七大城市里,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对城管褒胜于贬,而在其他的四个二线城市中,“暴力执法、滥用职权欺凌弱势人群”的负面印象至少比正面印象高六个百分点。其中沈阳和西安公众对城管的印象较为极端——仅22.8%的沈阳公众和33.2%的西安公众对城管的印象是“文明执法、奉命维护城市秩序”,在高达68.9%的沈阳公众和64.9%的西安公众的眼中,城管都是在“暴力执法、滥用职权欺凌弱势人群”。

  在对城管的正面印象超过负面印象的三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北京的城管以正面形象为绝对主导——高达70.3%的上海公众和67.5%的北京工作认为城管在文明执法,而认为他们暴力执法、滥用职权的仅分别占20.4%和15.6%。在广州,两种观点则较为势均力敌——认为城管“文明执法、奉命维护城市秩序”的公众比例为50.7%,而持相反观点的公众比例则在47.8%。

  学历越高,对城管的印象越差。在大专/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中,高达47.8%对城管的印象是“暴力执法、滥用职权欺凌弱势人群”,而对其持正面印象的仅46.3%。在中、低学历者中,城管的正面印象仍占优势:中等学历者认为城管“文明执法、奉命维护城市秩序”的有48.1%,低学历者中这么认为的有48.9%。

  收入越低,对城管的形象越差。低收入者中有48.4%认为城管“暴力执法、滥用职权欺凌弱势人群”,而高收入人群中仅39.2%有这样的印象。

  而在各行业中,从事较为底层职业的受访者对城管的负面评价更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司机、后勤等)(48.8%)、与城管直接接触机会较多的个体户、小商贩等自我雇佣者(47.4%)是对城管负面印象最高的两类人群。

  中国企业家在公众心目中印象如何?有领导力(40.2%)、有远见(36.6%)、勤劳(35.7%)是他们的三大标签。对于企业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公众的看法都较为统一。

  除此之外,企业家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有谋略(33.6%)、精明(33.6%)、艰苦创业(33.3%)。相较而言,“企业家=唯利是图的投机者”的看法已经淡去,仅一成多受访者对企业家的印象是善于投机(19.7%)、野心勃勃(13.3%)、黑心(11.2%)、吝啬(10.4%)。

  虽然印象中认为企业家有“贵族气质”(6.2%),有“个人魅力”(8.8%)的比例不足一成,而改革开放初期留给大家的“满口金牙”(3.2%)“大腹便便”(7.2%)的暴发户企业家形象也早已不是主流。

  企业家的慈善行为并没有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仅不足两成受访者对企业家的印象是有爱心(19%),常做慈善事业(14.7%)。

  七成公众(72.3%)愿意自己的孩子未来从事警察的职业,男性、女性的比例相当(男:72.5%;女:72.1%)。

  警察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45.5%)。“公平正义”(44.6%)和“勇敢无畏”(39%)则分列公众对警察印象的第二、三名。在对警察的印象中,正面印象是主流,但也有14.7%的受访者对警察有“冷漠傲慢”的印象。

  在不同岗位中,消防警察(22.9%)遥遥领先,成为给公众留下印象最好的警种。交通警察(12.3%)和从事犯罪侦查的刑警(8.2%)次之。有趣的是,交警同时现身印象最好和印象最差的榜单,可以说是令公众感情最矛盾、最复杂的一个警种。另外两个给公众印象较差的警种为治安警察(16.6%)和户籍警察(7.9%)。

  对中小学老师的印象也以褒义为主流。公众对他们的印象以“认线%),其次是亲切活泼(53.9%)和文化素质高(50.2%)。当今的中小学老师也跳脱了传统教师“朴实无华”的刻板印象(13.9%),在45.7%的大众心中是“时尚新潮”的。八成受访者(82.2%)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做中小学老师。

  可是,中小学孩子的家长却也对孩子在学校中的处境有诸多担忧。受到忽视、体罚、性侵犯,到底哪个最让家长忧虑?

  调查发现,忽视是令最多家长担心的问题。会担忧的家长比例高达82.0%。学历越高,担心的比例越大。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有79.4%有此担心,学历在高中/中专/技校的家长会担心的有79.6%,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家长担心的则高达85.4%。

  体罚也令七成家长(74.5%)担心。在受访的七个城市中,成都家长最担心孩子在学校遭受体罚(90%),沈阳家长则相对最为放心(60%)。

  另外,甚嚣尘上的校园性侵犯也令家长绷紧了神经。虽然担心老师性侵孩子的比例在三项中最低,但也有高达七成(71.5%)的家长表达了担忧。在60后、70后、80后中,越年轻,担心的比例越高(60后:67.2%;70后:71.7%;80后:72%)。

  85.2%的公众愿意自己的孩子未来做高校教授,“德高望重”是他们提到这个职业最常想到的词(55.3%)。在大众心目中,高校教授也是“自由独立”(48.4%)、严谨治学(45.9%)的化身,他们并不那么平易近人(10.9%),有些神秘未知的色彩(29.8%)。

  在对高校教授的正面印象上,七城市间呈现出微妙的差异。在北京和沈阳的公众眼中,“自由独立”占据了教授形象的统治地位(北京:69.7%;沈阳:48.7%);在成都,命中率最高的是“才高八斗”(51.1%);在武汉,对教授的首要印象是“严谨治学”(55.1%);在上海、西安和广州,“德高望重”的印象才位居榜首(上海:66%;西安:64.2%;广州:51.1%)。

  而在对高校教授的负面印象上,“名不副实”是比例最高的负面印象(10.9%)。广州对这个职业持批判眼光的相对更多:有19.7%的公众对高校教授有“学术不端”的印象,12%有“趋炎附势”的印象,10.6%有“浮躁轻率”(10. 6%)的印象,三项均为七城市之最。

  那么高校教授进行什么行为会令公众反感呢?首当其冲的是学术造假(53.7%)。商业走穴(47.4%)和压榨学生(46.8%)紧随其后,也有超四成公众不能忍受教授“为有权势者鼓吹”(42.8%)。

  记者这个职业素来有“无冕之王”之称,公众对记者的印象是“机智敏捷”(58%)、“有正义感”(54.8%)和“追求理想”(49.1%),也有73.9%的公众愿意自己的孩子未来当记者。但同时,这个职业也因工作辛劳奔波,成为业内人士自嘲的“新闻屌丝”。那在公众心目中,记者处于什么社会阶层呢?

  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公众认为记者属于中国社会的中层(49%),“中层论”是七城市总体最主流的看法。但在上海和武汉,认为记者处于社会的中上层的比例最高(上海:44.9%;武汉:41.1%)。

  对于记者在工作中难以回避的“红包”诱惑,公众怎么看?高达73.1%的公众认为,收受机构为宣传自己、发布重要决定或减少丑闻的杀伤力为媒体准备的这些红包 “违反职业道德,不可取”,仅22%认为这“属于灰色收入,无可厚非”。

  在提到是否愿意让孩子从事导游职业时,愿意和不愿意的公众各占一半(愿意:50.7%;不愿意:49.3%)。那么在公众眼中,导游的职业素养如何?

  根据自己的经验,不足六成公众(57.9%)认为导游对景点有深入而专业的了解。仅两成公众(23.8%)认为跟团旅游时导游推荐的食宿地点/购物地点/自费游玩景点或项目会比自己找的性价比高,还有近三成(29%)认为导游的推荐还不如自己找的性价比高。

  那么公众有多信任导游?如果旅游车或住宿地发生失窃事件,三成(33.8%)的公众会怀疑导游;如果在跟团旅游时导游通知某段行程因突发原因要发生变更,六成(59.2%)公众都会产生怀疑,其中的20.4%会强硬地要求拿出确凿证据,否则将反对变更。

  最令公众不满的当属“导游带客购物/参与自费项目收取提成”,近七成(68.8%)表示此举“违反职业道德,应坚决取缔”。这个比例即使在有亲朋好友在从事导游职业的人群中,也有62.6%。

  提到军人,公众的第一印象是“严格自律”(53.4%)。在对他们的印象中,正面褒奖的词汇占了主流。负面印象上,比例最高的是“滥用职权”,但也仅有6.2%的受访者这样认为。有78.3%的受访公众愿意自己的孩子未来当军人。

  在这点上,受访者的观点并没有太多的受到收入、学历、职业、地域差异和是否有军人亲友的影响。

  这样的印象,除了来自于亲朋好友(61.4%),更多的是来自于电视电影(54.1%)和报刊杂志(41.1%)中军人形象的塑造。

  “善辩”是律师留给公众最深的印象(59.1%)。除此之外,“机智”(39.5%)和“勤奋”(39%)也是公众频繁提及的律师印象。其中,近两年和律师打过交道的公众对律师的“机智”(51.4%)尤其记忆犹新。

  八成受访者(80.5%)愿意孩子将来从事律师职业,其中有亲友在律师行业内的人群比其他人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做律师(84% vs 80%)。

  技术说明:零点调查的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在内的7个城市的1875名18-75岁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0.52 %。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shehui/2018-09-28/3667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