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命的艰难重负和快乐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51学堂提出了“我要学、我能学、我乐学”的3W进步教育理念;确定了“点燃梦想,陪伴成长,让教育充满希望”的办学使命;明确了“做更加优质,更受欢迎,更受尊重的教育机构”的共同愿景;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观,“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合作观和“真爱、敬畏、专业、不走捷径”的人才观

  51学堂提出了“我要学、我能学、我乐学”的3W进步教育理念;确定了“点燃梦想,陪伴成长,让教育充满希望”的办学使命;明确了“做更加优质,更受欢迎,更受尊重的教育机构”的共同愿景;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观,“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合作观和“真爱、敬畏、专业、不走捷径”的人才观。

  下面,我以“教育,生命的艰难、重负和快乐”为题,从三个方面浅谈51学堂个性化理念识别系统的理解。

  据说,在古希腊,有一位英雄,具有男性应有的全部特征和美德,赢得了两个女神的爱慕和追求。一个女神说,如果你愿意和我结合,我将给你轻松、舒适、富足;另一个女神说,如果你愿意让我陪伴你一生,我送给你的礼物将是“艰难”与“沉重”。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古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人的精神传统与中国人精神传统的差异,尤其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的价值取向。

  “艰难”与“沉重”这样的礼物,如果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因为,我们固有的“小富即安”、“英雄抱得美人归”、“温饱思淫欲”的精神传统就会驱使着人们趋利避害,去追求逍遥的、自在的、轻松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艰难”与“沉重”的确是生活的底色和常态,是生命过程中永远也不能甩开的礼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希望抛却掉“艰难”与“沉重”。但是,事实上,任何人也永远抛却不掉,有时还不能抗拒,不能抵挡。如“5.12”大地震,其它突发的不可预见的天灾人祸等。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法律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和论证。而我从这则故事中,思考着一个问题:教育与“艰难”、“重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关系?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与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相依相伴、不可分割的社会活动。

  “教”是个多音字,当它读为去声“jio”时,当“教育”、“宗教”等讲;当它读平声“jiāo”时,当“传授”、“讲解”讲,如“教书”等。

  从甲骨文“教”字的字形来看:教(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它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教鞭(攴);左下方是一个“子”字,表示小孩,“子”上是两个交叉符号(爻),表示鞭打的痕迹;“教”字的造字本意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育”是这样构成的:(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子。当“居”由本义“妇女生育”引申成“休养生息”后,甲骨文以“女”代替“人”,明确“孕妇生子”的本义。它的左边是个“女”字(也有的字写作“母”字),右下方是个倒着的“子”字,表示胎儿头向下,“会意”胎儿刚生产下,倒“子”下面还有些“点儿”,表示胎儿刚出生时身上带的血水和胎液。整个字形就是会意母亲生育胎儿的形状。

  因此,许慎在我国最早的字典工具书《说文解字》里,对“教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

  用现代的话解释:“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育”,就是培养后代让他多做好事。

  从胚胎在母体中孕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命无时不在与“艰难”进行殊死的抗争。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种种教育问题也相伴而生;孩子进入学堂,孩子的“重负”就与日俱增了,书包已经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孩子走入社会,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受到的教育质量的优劣就逐步显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逐渐拉大了。于是,人们对教育时有不满、甚至怨声载道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生命的时间长度和宽度来看,人生所承受的教育总量是巨大的,是任何量具也不能测量的。

  教育的内容:知识、品德、态度、情感、方式、方法、技巧、智慧等等,对于一个未成年的生命来说,就是一种“重负”。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发布了《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提出了学习的四根“知识支柱”。即:

  “学会求知”,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动作变化。学生的某种变化应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

  从“习”字的造字本意我们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习”字的繁体写法是:上面是一个“羽”字,表示鸟的翅膀;下面是一个“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就是表示“小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

  这种判断,和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以及韩愈:“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东西映射,相得益彰。

  “学会做事”是指获得一种能力,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同时也是个人的素质(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所具有的知识以及实际本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学会共处”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与他人、与群体、与民族之间出现“紧张关系的能力”。

  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生存”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人格,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并加强人们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个人责任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学校的国度。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大约是距今3500年苏美尔人建造的“泥板书屋”;而我国的学校与苏美尔人的“泥板书屋”处于同一时代略晚一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把“做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把“教书育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

  总结几千年中国文化对教育的要求,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的是:

  由此看来,教育承担着如此众多的功能和责任。说教育是生命的“重负”一点也不为过。

  从教育的形式而来看,如游戏、唱歌、图画、课堂剧、游学、拓展等,就教育的内在含义来看,这些都是教育的前奏。教育,最终一定要化为“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克服自身种种障碍的过程,是跳出人生所面对的峰峦叠嶂和种种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荆棘、失败,甚至绝望。但是,我要说:“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的动力”。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这种“艰难”与“重负”,进而有效地克服这种“艰难”,果敢地承担起教育的这些“重负”,并从承担的过程中体味出奋斗的快乐。

  教育的内容不简单,教育的过程不全是顺境、鲜花和掌声。教育工作者就像一个冰雕师,要能在极端严寒的环境下,挥舞着冰刀,用自己全部的激情和智慧去对坚冰进行细致入微地加工和精雕细琢。

  有生命的存在,不一定等同于就有生命的质量;教育的质量,首先体现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受教育过程的愉悦。教育的过程就是为受教育者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极好的支持和条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欣赏快乐的人生旅程。

  一、什么是教育?这是为教育正本清源的命题,就是要回答和解决教育的本质、目的、真谛等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51学堂提出“我要学、我能学、我乐学”的3W教育理念,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格成长规律提出的个性化的理念识别系统,是51学堂区别于一些教育机构的“高大上”、“假大空”教育理念的一股新风。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jiaoyu/2018-09-15/283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