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技”蹭概念科学素养须跟上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一些“伪科技”打着科技的旗号,令人们真假难辨,频频上当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一些“伪科技”打着科技的旗号,令人们真假难辨,频频上当。 “伪科技”存在哪些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得到有效治理?

  我国量子科技取得骄人的成就,“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然而,一些商家却借机炒作,以量子概念为噱头,包装产品,欺骗消费者。

  “量子热能衣声称包含量子能量波芯片,能够释放能量波,超薄、发热、保暖。穿了将近1个月,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纯忽悠人的! ”合肥白领李女士“双11”时在淘宝上无意间发现一些贴着“量子”标签的商品,出于对量子科技的崇拜,买了一件量子热能衣,买完没多久就大感上当。

  记者在淘宝上看到,打着量子概念的产品数不胜数,比如量子杯、量子袜、量子隐身衣、量子负离子空气净化器、量子磁化净水器、量子医疗仪等,让人眼花缭乱。商家营销使尽浑身解数,产品功能被吹得神乎其神,比如发热保暖、包治百病,甚至“返老还青”,让消费者感觉云里雾里,以此蒙骗消费者,攫取不法利益。

  除了量子,石墨烯、暗物质、引力波等高科技也成了不法商家的营销噱头。例如,“石墨烯秋裤发射远红外线,加速体表温度上升,促进身体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暗物质可以帮人暗中偷偷长头发、治脱发”“高科技银纤维背心,防引力波辐射”……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哪种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产品最忽悠人? 54.7%的受访者认为是“石墨烯”内衣、保暖衣等“石墨烯”系列,51.5%的受访者认为是 “负离子”床垫等“负离子”系列,49.1%的受访者认为是 “暗物质”洗发水等 “暗物质”系列,47.6%的受访者认为是“量子”眼镜、医疗产品等“量子”系列,47.3%的受访者认为是“纳米”水杯、“富氢富氧”水杯等“全能水杯”系列,31.4%的受访者认为是各类保健功能净水器,29.4%的受访者认为是防“引力波”服饰、枕头等。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很多“伪科技”产品都是打“健”字牌的,利用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量子、石墨烯等高科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是,“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说明人们的科学素养还不够高。

  “量子通信的概念炒得过热,我有些担心,这并不是科学的态度。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一方面民众对概念产生崇拜感,而另一方面科普做得不够,一些商家就蹭概念,欺骗民众。

  专家指出,我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大,民众科学素养水平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也使得中老年人群成为“伪科技”产品瞄准的最大目标。

  不少“伪科技”产品的宣传手段并不高明,稍有科学常识的人就可以轻松识破这些骗局。然而,这些“伪科技”产品一旦切中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往往屡试不爽。比如,很多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视。磁疗仪等“伪科技”产品在老年人市场风行,正是满足了他们对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专家表示,“伪科技”风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们对新科学技术的好奇和崇拜心理,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站在传播的角度来看,“伪科技”大行其道,互联网、广播、电视等营销平台也难辞其咎。一些平台为了获取广告收益,对“伪科技”产品来者不拒,无疑成为“伪科技”产品风行的推手。不少消费者出于对广播、电视等平台的信任,才购买“伪科技”产品。调查显示,72.5%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伪科技”产品的人是被商家虚假广告和专利证书等迷惑。

  此外,消费者维权意识不足也助长了这类产品的嚣张气息。很多“伪科技”产品的价格并不贵,对身体也没有造成直接伤害。消费者买了之后,尽管知道上当受骗,也不会去主动维权。 “知道上当后,也没想过维权,不值当!一件量子热能衣也就七八十块钱,就当是买了一件普通的保暖内衣。 ”李女士表示。

  人们之所以轻信“伪科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认知出现了问题。破解“伪科技”难题,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能力,让他们有能力识别“伪科技”。

  不过,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学校的正规教育,也需要科普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如果没有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很难跟得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容易被“伪科技”蒙骗。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科普工作,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邀请高科技领域的专家为公众科普,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让高科技走进百姓生活,正确引导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避免公众上当受骗。尤其是针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有关部门、社区、老年大学等要携手合作,开展高科技知识普及和防诈骗知识讲座,增强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并关注他们的健康养生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互联网、广播、电视等要增强自律意识,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健全审核机制,并畅通举报渠道,最大限度地阻止“伪科技”的营销推广。

  当然,仅靠平台自律远远不够,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 “伪科技”的宣传往往名不副实、夸大功效,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及虚假宣传。有关部门要积极介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堵住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漏洞,让“伪科技”无所遁形。同时,要严肃查处“伪科技”广告中虚假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效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严惩。

  治理“伪科技”问题,消费者也是重要一环。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新概念,消费者要练就一双“慧眼”,时刻保持警惕,不被一些花言巧语所迷惑,并注意保存证据,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不给“伪科技”提供生存土壤。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keji/2018-12-13/7442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