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确定”到“大分化” ——读《大分化: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世界经济走势分化,发达经济体向上好转、新兴经济体遭遇挑战,正成为官方对国际经济态势的新定义

  世界经济走势分化,发达经济体向上好转、新兴经济体遭遇挑战,正成为官方对国际经济态势的新定义。

  201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论及2014年世界经济态势时,强调了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演讲谈及世界经济态势时,则表示“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有好转趋势,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

  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公告发布,公告也强调:“会议认为,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分化,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积极迹象增多,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而在2013年12月四季度例会上,央行的表述是:“会议认为,全球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2013年一、二、三季度例会上,则均表述为:“会议认为,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也就是说,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评估看来,全球经济态势已经从错综复杂、不确定,而发展为国际经济形势分化,主要是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分化。

  这一判断还出现在国家外汇管理局4月4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该报告称:“全球经济分化趋势日益明显。2013 年,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经济好转,但新兴市场增长放缓。美国经济在私人部门需求带动下显著复苏,日本经济受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影响出现反弹,欧元区逐步走向衰退,而巴西、印度等主要新兴经济体面临下行压力。”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向有所分化;新兴市场之间也有所分化,新兴市场货币有升有贬、走势分化。

  官方所勾勒的全球经济的“分化”态势,这一新定义,恰与第一财经研究院徐以升、许元荣刚出版的新书《大分化:全球经济》所勾勒的格局吻合。

  该书描述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发达市场向上、新兴市场向下的“大分化”格局,同时也论及了发达市场之间的分化,以及新兴市场之间的分化。这种分化既表现在宏观经济走势上,也表现在股票、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走势上。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2001~2007年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共同繁荣,2008的金融危机则开启了2008~2010年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同步的大危机。为什么在2010年之后,尤其在当前产生了全球经济的“大分化”现象呢?《大分化: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一书在描绘“大分化”景象的同时,论述了这一“大分化”景象背后的逻辑,主要表现在美欧发达经济体的逻辑变化上。

  其一,美国财政从绝对扩张到相对收缩的转变。2013年美国财政经历了最严厉的紧缩,2013财年美国财政赤字6800亿美元(GDP占比4.1%),较2012年降低38%,较2009年的峰值1.4万美元(GDP占比9.8%)降低一半以上。美国公共债务总额/GDP也已在2012年见顶。展望未来,美国财政赤字将于2015年或2016年下滑至十年来的新低水平。

  其二,美联储正从10年宽松政策周期转向未来5年左右的紧缩周期。2014年1月美联储已开始每月缩减资产购买,这是美联储开始从过去10年的货币宽松周期转向紧缩周期的标志性事件。随着美联储退出QE,当前市场一致预期美国将在2015年底左右开始加息。美国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从极度宽松向紧缩的大转向。

  其三,美国在实体经济端重新恢复了实体经济制造业增长。页岩气大发展,降低了美国天然气的价格,使得美国成为全球能源价格体系的“洼地”。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还大幅降低了美国的电力价格,2010年后美国制造业产出增加、投资加速、产能利用率上升、制造业就业人口回升等,无不说明美国生产端复苏的事实。美国开始变成一个相对具有吸引力的制造国,美国制造每增加一分,都会对原有的外部需求产生“进口替代”效应。

  处在全球货币金融经济体系中心地位的美元和美国,在实体经济、财政、货币金融领域的改变,正在全球经济格局层面产生“分化”的影响。美欧经济复苏的态势日趋明确,而因为美国财政货币端的收缩以及制造业的复苏,美国经济的复苏对新兴经济体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美国贸易赤字已从危机前最大的670亿美元/月,缩减到目前的410亿美元/月。不仅美国,欧元区在2013年还实现了全地区的经常账户顺差。

  “大分化”不仅是当前的全球经济格局,其背后更昭示着全球经济运行的新逻辑。这种新逻辑是中国所面临的最新国际环境。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caijing/2018-09-26/3525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