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双元制”教育落地

来源:本站 浏览

小编:  12月10日上午,三角镇迪茵湖畔,飘起了一阵冷雨

  12月10日上午,三角镇迪茵湖畔,飘起了一阵冷雨。不远处,在中山市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模具专业的周巧欣正埋头操作铣床打磨着工件。16岁的她,是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7级学生,也是中山首批中德实验班学员。

  自去年9月正式开学以来,培训基地与市内8所中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在校学习和企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培训基地负责人刘大力说。未来,培训基地将继续引进德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体系,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匠摇篮”。

  今年9月,经过多次协商和实地调研,培训基地、南朗理工学校与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首批招收一个班约30名学生。在此次三方合作中,木林森需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定期还要派讲师给学生上课。

  “现在的职业院校普遍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但是,企业总会担心投入成本培养的人才,毕业后无故流失或是成为同行业竞争者的员工。”中山市职教集团副总经理朱家良介绍,由此造成校企合作中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这也是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

  该如何激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动力?2016年,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紧缺适用型技能人才培育高地的中山,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理念,建设“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按照德国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教学,学生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016年底,中山市政府筹集3亿元,由国资委成立“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培训基地建设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在职业院校体制外推动中山职业教育改革。“培训基地承担了德国‘双元制’中企业的功能作用,既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企业顾虑。”朱家良表示。

  最终,培训基地选址在三角镇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于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目前,培训基地已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近600台(套)先进实训设备,包括机械类的钳工设备、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机电一体化类和电子信息类实验工具等。

  “开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目标就是培养企业技术工人的‘特种兵’,也就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2017年7月,有着30多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刘大力来到中山,被聘请为培训基地的负责人。

  同时,培训基地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从企业一线中选拔能工巧匠作为培训师。目前,培训基地的24名培训师,人均拥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且全部经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培训。“招聘的培训师既要技术能力强,也要熟悉中山企业,‘双元制’的本土化实践就此迈出了一大步。”刘大力说。

  平时,周巧欣会将自己做好的工件带回家,给从事模具工作的妈妈瞧一瞧,常常因为做得不错受到表扬。她说,基地里的老师经验丰富,除了讲解专业的知识外,还会手把手指导一些小技巧,比如怎么样拿工具最省力、什么样的站姿最顺手,还有如何保护自己少受伤。

  作为学校与企业的纽带,目前培训基地已与市内5所中职和3所高职院校,开办了21个中德(实验)班,共有学员566名。此外,基地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与中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并与木林森等上市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生入校便具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根据教学安排,每学期学员约有1/3的时间在所属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另外2/3的时间在培训基地参加实训,每天进行8小时模拟企业生产练习,快速有效提升动手能力。两年半后,学员们将利用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到企业上岗实习。

  “学校设备数量相对有限,但是在这里实训的时候,几乎是每个人配置一台机器,动手时间充裕。”17岁的刘俊阳是周巧欣的同班同学,经过在培训基地一年多时间的学习,他已经能较为熟练地操控多个工位,还能自己设计加工组合工件。

  “一人一岗,保证教学质量,让在校学习和到企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刘大力介绍,培训基地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跨企业,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训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为职教资源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供重要平台。“经过三年培养,学生将成为‘上岗即可用’的企业重要关键岗位能手。”

  除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外,培训基地还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协调分析等社会能力。以做一个模具为例,学员能够做好每一个环节,这是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是,当客户要求在短时间内交货时,每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参与团队建设、进行分工协作、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这就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德国‘双元制’教育,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企业生产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一个人会学习七八个工种,以满足整个产业集群的需求。”刘大力介绍,“双元制”教育模式强调在过程中考核,每天是否穿工作服、是否按操作规程做事等,都会被纳入到日常考核中。而日常表现好坏,很大程度会影响学员获得参加考试资格的机会。学员们在毕业后,除获得本校毕业证书,还有机会获得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内中(高)级技工证书。

  当前,培训基地计划加强与德国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培训认证中心,引进德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体系,围绕“模拟仿真、教学实训、生产设计”的目标,培养学生智能制造数字化柔性系统的设计、改造、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打造智能制造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推动中山乃至广东省制造业向工业4.0标准转型升级。

  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泽透露,公司还计划与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在培训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考培中心,负责区内国际标准职业资格考试任务及考前培训,并承担考官培训,为推动大湾区职业教育良好发展提供专业标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持续保障,努力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支撑点。

  2014年5月,中山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是广东省最早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城市。

  2016年8月,中山市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市(全国17个)。目前全市1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10所正在推广现代学徒制,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在推广学徒制,包括通信技术、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技术、纺织服装、印刷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技术和烹饪等中山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

  “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实施学徒制的一种模式。”据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大力推广学徒制,中山对培养学徒的企业和学校给予补贴,每毕业一名学徒给予学校和企业各2000元的财政补贴,是全省甚至全国最早对学徒进行补贴的城市之一。

  除现代学徒制外,应用科技大学也起源于德国,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山大力支持引进德国两所应用科技大学。记者从中山市教体局获悉,目前已经签订合作办学前期工作协议,校园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已经启动。

当前网址:http://www.sx-news.com/qiche/2018-12-14/7481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陕西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你可能喜欢的: